第六十章 名片千秋(1 / 1)

国人使用名片,“书姓名于柬”,在明朝已相当流行。最早的名片“削木书字”,西汉称为“谒”,是送上这种写着姓名的木简去拜见他人之礼节。当时没有纸,东汉文官蔡伦发明造纸术,也还造不出卡片这样的好纸。汉末称名片为“刺”,包含“刺探”的意思——你想拜见,人家是否愿意接见呢?所以先送“名刺”试探一下,尊重主人,客随主便。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出门办事多属“公事公办”,手里拿的是单位(组织)介绍信、工作证、通行证(农村是路条),私人关系不起多大作用,个人名片几近绝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外人际交往空前增多,名片的用处又浮现出来。小小一张卡片上面,既有姓名、通信处、邮编、电话、电传,还可印上单位、职务,送给初次谋面的友人,以便日后联系,真是方便得很。有的名片用繁体字,或中英文并用,为港澳台胞和国际友人着想,也属自然。我见过的名片上,把大学“中文系”印成“中文係”,把文联的地址“农展馆南里”印成“农展馆南裡”,看来他们并不熟悉繁体字,反而画蛇添足了。

当代名片的功能迅速增多。经理的名片印满了该公司各种经营项目,如广告,更有甚者,将其主要商品也罗列一番,名片像个小折子。某宾馆女经理的名片是粉红色带香味的,要给顾客留下温馨的印象。文怀沙教授的名片上印着“述而不著”,表示他只讲课、讲演,不著书,我多次聆听文老讲演,思维清晰,出口成章,稍加整理就是一篇美文。剧作家魏明伦的名片是签名墨宝,加上鲜红的篆刻印章,更为醒目,不少书法家的名片也如此制作,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作家晏彪的名片背面印有他的“人生三境:好友者,不以生死易心;嗜书者,不以忙闲作辍;为文者,不以顺逆改志”,别出心裁,读来饶有兴味。

也有人在名片上印了七八个职衔,显示他神通广大。某君的名衔是“一级作家”,大概忘了文章优劣不以作者级别论定。一位官员的名片是这样印的:某某处副处长(无正职),以表明他就是该处的主管,用心良苦啊。这种封建社会“官本位”的思想流毒也侵蚀着我们的孩子,北京某著名小学的校门口,放学时接孩子的小轿车堵塞交通,小学生们却在评比谁家的汽车更高级,开口“宝马”,闭口“皇冠”,还会说“正部级,坐奥迪”,而且小学生也有名片,譬如,头衔是“少将之女”,真是“后生可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