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可苛求完美(1 / 1)

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我们心灵的药饵。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它本来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我们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那无异是自讨苦吃。所以哲人说:“完美本是毒。”

从前,一位老和尚想从两个弟子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

一天,老和尚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叶子。两个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树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叶子。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总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找下去,一心只想十全十美,最终往往是两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们才会明白:为了寻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了许多机会是多么的得不偿失。

世间许多悲剧,正是因为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虚无飘渺的完美,而忘却了任何一种正常的选择都可以走向完美,完美不是一种既定的现象,而是一种日臻完善的执著追求过程。

有两个年轻人曾经一同考研,其中一个决心要考上重点大学,另一个选择了一个适合他自己实际状况的学校。结果,那个一心想要考上重点大学的朋友前后考了5次而未果,眼睁睁地看着他人一个个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致神经都有些失常了。而另一个朋友则一考而中,由于勤勉刻苦,研究生毕业4年后,就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其实,任何一种平淡的选择或开始,只要后面的过程得当,其间必定蕴含着许多奇迹。所以我们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脱离实际而片面追求完美。

拣一片最美的树叶,需要拥有一份理智,一份思索,一份对自身实力的审视和把握。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老师让学生交一件劳动作品。爱因斯坦把一只笨拙又丑陋的小板凳交给了老师。老师看后很不满意,爱因斯坦又从身后拿出两只更为丑陋的小板凳,对老师说: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不太令人满意,但是它要比这两只强得多。

老实人最需要学习爱因斯坦的勇气,不要只是好高骛远,而应该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拣你认为是相对完美的树叶。

人生的缺憾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不能杜绝缺憾,但我们可以超越缺憾,并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缺憾可以当作我们追求的某种动力,如果我们能这样看,就不会为种种所谓的人生缺憾而耿耿于怀了!

有了缺憾就会产生追求的目标,有了目标,就如同候鸟有了目的地,即使总在飞翔,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期望的目标,总是能够坚持下去。

如果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我们自己陷入困境。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我们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我们自己制订了完美的标准,那么我们便不会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因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如果我们将自己的价值与暂时的成败等同起来,必然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想一想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

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鼓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败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们甚至可以视其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将‘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改为‘一事成功,事事失败’,因为我们从成功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唯一给我们以教益的便是失败,成功仅仅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假如我们的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我们的心情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造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们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我们也许会发现,在我们不是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

我们也可能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每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细列出来,千万别惧怕犯错,否则我们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

如果说完美是毒,缺陷就是福了。很多人不是都会欣赏“缺陷美”吗?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就是一种对缺陷美的肯定。如果事事可以不追求完美,那日子肯定会过得快乐一点。

譬如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我的生活理想是: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花园洋房、坐要名贵轿车、妻要国色天香、儿要聪明伶俐、财要富可敌国……光凭我的一双手,能变得出这么多的鬼把戏吗?可想而知,在我追求这些的过程中,必定是到处碰壁,心为形役,苦不堪言。

相反的,如果我是一个知足主义者,那我的理想门槛不会太高:吃营养够了足矣、穿整齐美观足矣、住遮风避雨足矣、坐地铁大巴足矣、妻中等之姿足矣、儿健康正常足矣、财生活够用足矣……人只有从“完美主义”的厚茧中破茧而出,才能享受到明媚的春光与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