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年轻的记者问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尊敬的夫人,你能给那些渴求成功特别是那些年轻、刚刚走出校门的人一些建议吗?”
总统夫人谦虚地摇摇头,但她又接着说:“不过,先生,你的提问倒令我想起我年轻时的一件事。那时,我在本宁顿学院念书,想边学习边找一份工作做,最好能在电讯业找份工作,这样我还可以修几个学分。我父亲便帮我联系,约好了去见他的一个朋友,也就是当时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先生。
等我单独见到了萨尔洛夫先生时,他便直截了当地问我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具体哪一个工种?我想:他手下的公司任何工种都让我喜欢,无所谓选不选了。便对他说,随便哪份工作都行!
只见萨尔洛夫先生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眼光注视着我,严肃地说,年轻人,世上没有一类工作叫‘随便’,成功道路的终点是目标!”
表现杰出的人士都是遵循着这样一条不变的途径以达到成功,世界闻名的潜能激发大师——美国的安东尼·罗宾先生称这条途径为“必定成功公式”。这条公式的第一步是要知道你所追求的,也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该怎么去做,否则你只是在做梦。应该立即采取的措施,就是寻找出最有可能实现目标的做法。
如果你仔细留意每一位成功者的做法,就会发现他们都是遵循这些步骤去做的。一开始先有目标,否则不可能一发即中;然后采取行动,因为坐着等是不行的;接着是拥有分析和判断能力,知道反馈信息的性质;然后不断修正、调整、改变他们的做法,直到有效为止。
伯尼·马科斯是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俄罗斯裔移民的儿子。
亚瑟·布兰克则是生长在纽约的中下层街区,在那儿,他曾与少年犯为伍。当他15岁时,父亲去世。布兰克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确信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布兰克和马科斯在洛杉矶一家电脑硬件零售店工作时,被新来的老板解雇了。第二天,一位从事商业投资的朋友建议他们自己办公司。马科斯说:“一旦我不再沉浸在痛苦中,我便发现这个主意并不是妄想。”
现在,马科斯和布兰克经营的家庭库房设备,其销售额在美国迅猛发展的家用设备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马科斯说:“当你绝望时,你有人生目标吗?我问了55位成功的企业家,40位都确切地回答:有!”
必须有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辛勤工作并不表示你真正投入工作了。同样砌砖墙,有的人默默埋头苦干,觉得工作很无聊,但还是认命地做下去;有的人却一面砌墙,一面想像这座墙砌成后的面貌,上面也许会爬满玫瑰花,孩子们也许会攀在墙头上看风景等,他努力砌墙的同时,眼睛已经看到努力的成果了。
前一个砌墙人虽然卖力,其实跟牛马差不多,在既有的工作上打转,生活对他而言是一种磨难。后者却能陶醉在工作中,同时他很可能一面工作,一面思考改善,因此技术会不断进步,工作不仅不让他觉得无聊,还让他有机会成为这一行的高手。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叫秦莉的空中小姐,很喜欢环游世界。另一个空中小姐宝玲也一样,但她还希望有自己的事业,最好与旅游有关。宝玲每到一个地方,就不停地记下她经历过的一切,尤其是当地的旅馆及餐厅状况,并不时把自己的经验提供给乘客。
终于,她被调到旅游团队接待部门,因为她就像一本活百科全书,掌握的旅游知识非常丰富。她在那个部门如鱼得水,更掌握了世界各大城市的旅游动态。几年之后,她已拥有了一家自己的旅行社。
而秦莉呢?她还是一个空中小姐,尽管还是努力工作,但显然并没有什么升迁的机会,唯一能改变现状的,大概只有结婚。事实上,秦莉和宝玲一样卖力工作,但秦莉没有目标,只是随着飞机到世界各地工作,却又不把工作看作是发展自己潜力的活动。没有特定目标的人,往往终身在原地打转。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能完全投入,所有的机会都会蜂拥而来。人都有惰性,即使一心想成功的人,一样有提不起劲的时候,不过只要你承认这点,并坚持不向惰性屈服,你的成功便指日可待。
我们周围许多人似乎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事,可就是迟迟不拿出行动来,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若你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去学会怎么挖掘出从未想到的机会,进而拿出行动,以实现那些从来不敢想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