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须静气(1 / 1)

赢在选择 楚风 749 字 1个月前

在紧急的关口,许多人出于本能,都会作出惊慌失措的反应。然而,仔细想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添出许多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的时候,对方就会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

唐代宪宗时期,有个中书令叫裴度。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诫左右的人千万不要张扬这件事。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像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透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他教左右说:“丢印的缘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会失而复得,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从人的心理上讲,遇到突然事件,每个人都难免产生一种惊慌的情绪,应该想办法控制。

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次刘邦和项羽在两军阵前对话,刘邦历数项羽的罪过。项羽大怒,命令暗中潜伏的弓弩手几千人一齐向刘邦放箭,一支箭正好射中刘邦的胸口,伤势沉重,痛得他伏下身。主将受伤,群龙无首。若楚军乘人心浮动发起进攻,汉军必然全军溃败。猛然间,刘邦突然镇静起来,他巧施妙计:在马上用手按住自己的脚,大声喊道:“碰巧被你们射中了!幸好伤在脚趾,没有重伤。”军士们听了,顿时稳定下来,终于抵住了楚军的进攻。

每临大事都应静气,而这静气首先来自胆识和勇气。胆识和果断是联系在一起的,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患得患失,谋而不断,甚至被敌人的气势吓倒,谈不上胆识!只有敢担责任,当机立断者,才能解危。

红军四渡赤水时,炮队拖着重炮行进在桥上,炮车陷进板桥中,道路堵塞,队伍不能前进。毛泽东赶到,毅然下令将重炮推入江中,疏通了道路,大军顺利行进。那时,一门重炮对红军来说,简直是宝贝!可是,让它堵塞了道路,影响行军,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那就因小失大了。毛泽东果断舍炮抢时间,这种临危决断的魄力,显示了他无与伦比的胆识。

当我们遇到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时,脑中通常会一片空白,要不就是大哭大叫,很少有人会笑得出来。

但是意外发生时,通常也是最需要我们立刻做决定的时候,如果没有冷静思考的头脑,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虽然,做出好决定有很多心法,但在这种意外状况发生时,如果不能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其他一切的法则和技巧都派不上用场。只有冷静下来,才能看清眼前的事情,理出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头绪。

冷静是知识、智慧的独到涵养,更是理性、大度的深刻感悟。我们面对着一个高速变化的世界,我们必须具有人性的成熟美。否则,就是成功送到面前,我们还是难免在毛躁中相遇失败。

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取胜,但当命运的铁掌击中要害时,却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方能处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