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专家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现场做的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学生前面,专家说:“我们做个小测验”,然后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鸡蛋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小石块,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碎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
“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碎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
“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平。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我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不!”管理专家说:“那不是我想讲的真正意思。这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块,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
那么,什么是我们工作中的“大石块”呢?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将工作分为A、B、C三类,并制定工作优先顺序表。首先在纸上列下所有的工作,然后逐一评估各项工作,在最重要的工作前标上A,次重要的工作前标上B,最不重要的工作前标上C。其中A类工作最为重要,因此应先处理A类工作。当完成目标分类的工作后,再将A类中的工作依其重要性顺序排列,至于B、C类的工作则可以暂时搁置。
A、B、C三类工作的优先性也可能改变,今天的A类可能是昨天的B类,今天的C类亦可能是明天的B类。
我们可以这么做:
(1)分析自己要做的工作
对每项工作逐次提出三个问题:能不能取消这项工作?能不能与其他工作合并?能不能用简单的东西代替?然后,再把那些必须做的工作分成A、B、C三类。
A类:约占全部工作的20%~30%,具有本质上的重要性与时间上的迫切性,完成与否会产生影响全局的后果。
B类:约占工作总量的30%~40%,在重要性与迫切性上不如A类,无严重后果。
C类:约占工作总量的40%~50%,无关紧要也不迫切,后果微小。
一般地讲,处理A类工作应占全部工作时间的60%~80%。
(2)判断关键工作的方法
首先看有无“四性”,即有效性、关键性、重要性、迫切性。有效性是指是否具备促进、限制工作效果的因素,关键性是对全局的影响程度,重要性是对目标的贡献程度,迫切性是指时间上的刻不容缓。只有同时具备这四性,才能列入A类工作。
(3)确定A、B、C类工作的进行顺序
若A类工作中有多件,则有个顺序问题。决定工作顺序有以下的原则:首先,要摆脱领导意志、各部门的压力和事情先后顺序的干扰,客观地确定它们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其次,是要摆脱昨天,而着重于今天。每做一件事时,都要问“这件事现在做还有价值吗?”。第三,要看重机会,而非看重困难,成果最大的工作,往往是最困难的。第四,对采取的方法,应求其有效性和创造性,而不能仅求其安全性和简易性。
(4)实行A、B、C时间管理法的步骤
首先是分类。每天早上抽点时间,把全天工作分为特殊工作和日常工作两类。特殊工作按上述原则分为A、B、C三类,并确定实施顺序,填入A、B、C工作分类表中。
其实是实施。全力以赴投入A类工作,直到完成或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入B类工作。C类工作不必去做,如有人催办,可列入B类。最后是检查。每隔一到两周检查一下自己工作的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