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第二十六(1 / 1)

黄帝内经 丛书编委会 956 字 1个月前

厥病,上逆之气引起脊柱两旁的疼痛直至巅顶,头部昏乱,双眼看物模糊,腰背僵直,此为发生在足太阳经的病变。医治时应选取足太阳经委中穴处的血络,对其点刺使之出血以将邪气泻出。

厥病表现为胸内满闷,面部出现肿胀,涎液收不住,言语忽然变得不再流畅,更甚者无法说话的,是发生在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应选取足阳明经的穴位进行医治。

上逆之气充堵咽喉,以至无法说话,手脚发凉,大便不畅,这些症状是发生在足少阴肾经的病变,医治时应选取肾经的穴位。

厥气向上逆行而腹内膨胀,体内寒气旺盛、肠呜、大小便不畅等,这些是发生在足太阴脾经的病变,医治时应选取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咽中干燥,口内发热,口里津液如胶一般黏稠,这些是发生在足少阴肾经的病变,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进行医治。

膝关节有疼痛感,应选用员利针对足阳明胃经的犊鼻穴进行针刺,出针后,可过段时间再进行针刺,员利针是一种大针,像牛尾长毛那样长,非常适于对膝部进行针刺治疗。

喉痹病人,如无法说话,便取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进行针刺;如仍能说话,则对手阳明大肠经进行针刺。

患疟病的,不口渴,间隔一天发病,应对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进行针刺;如口渴,且日日发作,则选取手阳明大肠经。

牙齿感到疼,不害怕吃冷食,医治时应对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进行针刺;如怕吃冷食,则取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进行医治。

耳聋但没有痛感的,应选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进行医治;耳聋且感到疼痛的,应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进行医治。

鼻血流个不停,抑止不住,带有血块的,应选取足太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是出血较少且带有血块的,应选取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进行针刺;血仍旧不能止住的,则取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穴进行针刺;如血还是无法抑止,则取足太阳**经的委中穴进行针刺,通过针刺出血进行医治。

腰痛,如果痛处感觉发凉,则对足太阳**经及足阳明胃经进行针刺;如疼痛处感觉发热,则对足厥阴肝经进行针刺;如果感觉疼痛且身体无法进行俯仰,则针刺足少阳胆经。由于受到热邪侵袭而喘气的病人,医治时应选取足少阴肾经,同时在委中穴周围的血络处将血放出。

容易发怒而不思饮食,说话极少的,应对足太阴脾经进行针刺;时常发怒且话多的,医治时应对足少阳胆经进行针刺。

腮处感到疼痛,应对手阳明大肠经及腮部跳动显著的动脉进行针刺,将其刺出血。

项处有痛感且头无法俯仰的,应对足太阳经进行针刺;项处有痛感且无法回头的,应对手太阳经的穴位进行针刺。

小腹膨胀,向上牵连到胃脘及心胸的,周身怕冷战栗而有寒热往来,小便不畅,医治时应选取足厥阴经处的穴位。

腹内胀满,大便不畅,腹部胀大,中气向上逆行冲到胸部甚至咽喉,开口喘气且伴有喝喝的声音的,医治时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进行医治。

腹内满胀,食物不能消化,腹内有声响,大便不畅,医治时应对足太阴脾经的腧穴进行针刺。

心痛牵引腰脊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的,应针刺足少阴经的穴位进行医治。

心有疼痛感,腹内胀满,大便于涩不畅,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进行医治。

心痛牵引到后背,导致喘息不畅,应对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进行针刺。如果不愈,则可取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进行针刺。

心有疼痛感,小腹膨胀,上下感到疼痛且痛处不固定,大小便困难的,医治时应针刺足厥阴经穴位。

心有疼痛感,只表现为气短且呼吸不易的,应对手太阴肺经进行针刺。

心有疼痛感,应对第九椎下的筋缩穴进行针刺,如无法止住疼痛,则在针刺以后用手对其进行按压,通常疼痛能够立刻停止。若按压仍不能见效,则需在筋缩穴周围找寻部位,一旦将正确的部位找到,那么施以此法就能够立刻见效。

腮部感到疼痛,应对足阳明胃经颊车穴附近的动脉进行针刺,刺出血后便会立即奏效;假如无法止住疼痛,则用手对人迎穴边的动脉进行按压,疼痛便可迅速止住。

气逆上冲的,应对胸前足阳明胃经的膺窗穴或屋翳穴,以及胸下动脉进行针刺。

腹内感到疼痛的,对两侧天枢穴处的动脉进行针刺,刺后再用手对其进行按压,可立即止痛;若还不能止痛,就对足阳明胃经的气街穴进行针刺,刺后用手对其进行按压,可立即奏效。

治疗痿厥病,先捆绑起病人的四肢,等到病人出现憋闷不舒的感觉时,快速解开四肢,每天按这种疗法做两次,四肢无感觉的病人,十日后感觉就可以恢复了,然后将这种疗法坚持下去,不可中途放弃,直到病愈再停。

对于呃逆病人,用草刺激病人鼻腔,使其打出喷嚏后,呃逆便可停止;此外,屏住呼吸,在呃逆将到的时候,快速提气,接着再呼气,让气向下运行,此法也可使呃逆速停;或在呃逆发作之时,对病人进行一次突然的惊吓,也可使其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