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热篇第三十二(1 / 1)

黄帝内经 丛书编委会 1066 字 1个月前

肝脏感受热病时,先出现小便色黄、腹部疼痛、喜好卧床、身体发热的症状。当热邪侵入肝脏与正气相搏时,会出现惊恐不安、精神狂妄、语言粗鲁、胁部胀满疼痛、手足躁扰不宁、不得安稳卧息的症状;到庚辛日时,会因金克木而加重病情,到了甲乙日,木旺,就会发汗不止。如果邪气过盛,肝脏受损,病势会加重,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假如肝气上逆,会出现头痛眩晕的症状,这是热邪循着肝脉上逆至头部所造成的。

心脏感受热病时,先感觉心中不快,几天以后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当热邪进人心脏与正气相争时,就会出现突然心痛、烦闷、作呕、头疼、面红、无汗的症状;到壬癸日时,会因水克火而加重病情,到了丙丁日,火旺,就会发汗不止。如果邪气过盛,心脏受损,病情会加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感受热病时,先出现头重、脸颊痛、心烦、额头发青、想呕吐和身体发热的症状。当热邪进入脾脏与正气相争时,会导致腰部疼痛、不能弯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到甲乙日时,会因木克土而加重病情,到了戊己日,土旺时,就会发汗不止。如果邪气过盛,脾脏受损,病势会加重,将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应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感受热病时,先出现体表淅然寒冷、毫毛直立、害怕风寒、舌发黄、全身发热的症状。当热邪进入肺脏与正气相争时,会导致气喘、咳嗽、胸背疼痛、不能长呼吸、头痛严重、出汗、怕冷;到丙丁日时,会因火克金而加重病情,到庚辛日,金旺时,就会发汗不止。如果邪气过盛,损伤肺脏,病势会加重,将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放出大豆粒般大小的血后,热邪即可退去,经脉调和,疾病痊愈。

肾脏感受热病时,先发觉腰部疼痛、小腿发酸、口渴难忍、频繁喝水、全身发热。当热邪到达肾脏与正气相争时,会出现颈部疼痛、勉强挺直、小腿寒凉酸痛、足心发热、不愿说话的症状,假如肾气上冲,会颈部疼痛、头晕而摇摆不停;在戊己日时,会因为土克水而使病情加重,到壬癸日,水旺,就会出汗不止,如果邪气过盛,损伤肾脏,病势会更加严重,将在戊己日死亡。治疗时,可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经。以上所述的各脏器大汗出,是因为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气盛,邪气衰,所以大汗出,热邪消退,疾病痊愈。

肝脏感受热病时,左侧脸先出现红色;心脏感受热病时,额头先出现红色;脾脏感受热病时,鼻子先出现红色;肺脏感受热病时,右侧脸颊先出现红色;肾脏感受热病时,颌部最先出现红色。虽然疾病尚未发作,但面部已经出现红色的,就要立即进行针刺治疗,这就叫做“治未病”。

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的地方出现红色,而没有出现其他症状的,病情较轻,如果尽早治疗,到了该脏器当旺之日,就会痊愈;如果治疗方法不当,应该泻的反用补,应该补的反用泻,就会耽搁治病时间,这样要经过三个当旺之日,才能痊愈;如果继续错误治疗,就会使病情恶化,甚至会造成死亡。总而言之,各脏所患的热病,如及时正确治疗,在其当旺之日,就能够出汗而愈。

治疗热病,应该喝清凉饮料,以解除内里之热,然后再施针刺,而且要让病人穿得少一点,在阴凉处居住,以解除外表之热,表里之热都消退后,身体凉爽,疾病就会痊愈。

热病先表现为胸膛至胁下疼痛、手足扰动不宁的,说明病邪在足少阳经,应该针刺足少阳经,以泻除阳分的热邪,补足太阴经,病情严重的就用“五十九刺”之法。

热病先表现为手臂疼痛的,说明病邪在上部而发于阳表,应针刺手阳明、太阴二经的穴位,大汗出,即可退热。

热病最先发生在头部的,是太阳之病,应刺足太阳经颈部的穴位,大汗出,即可退热。

热病开始于足胫部的,是病发于阳表而始于下部,应刺足阳明经的穴位,大汗出,即可退热。

热病最先表现为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困乏嗜睡的,是少阴有了热病,应刺足少阴经的穴位,病情严重的则用“五十九刺”之法。

热病先表现为头晕目眩,后发热、胸胁胀满的,是少阳有了疾病,并已传至少阴,使阴阳的枢机丧失功能,应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可枢转邪气。

少阳经脉感受疾病时,如果红色出现在颧骨上,就是热病。如果颜色不沉暗,表明病情比较轻,在其当旺之日,可发汗使疾病痊愈。但如果同时又出现厥阴经的脉象,就是木盛水衰,不超过三天就会死亡。因为热病已内连于肾。太阳经脉感受疾病时,如果红色出现在面颊的前方,就是热病。如果颜色还不算沉暗,则表明疾病轻浅,在其当旺之日,可发汗使疾病痊愈。但如果同时又出现少阴经的脉象,就是母胜其子的死症,不超过三天就会死。

可治疗热病的孔穴:第三脊椎下面,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面,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面,主治肝脏热病;第六脊椎下面,主治脾脏热病;第七脊椎下面,主治肾脏热病。治疗热病,要在上部取穴,泻除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下部在尾骶骨处取穴。颈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从这里向下就是脊椎的开始。观察面色,就能推测腹部的疾病,如果面颊的红色从下向上一直达到颧骨,就是“大瘕泄”病;如果红色自颊下一直达到颊车部,就是腹部胀满;红色出现在颧骨后侧,就是胁痛之病。凡红色出现在脸颊上,表明膈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