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六年,有人向李世民告魏征的状,说他拉帮结派,重用亲属,图谋不轨。李世民当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这件事情。
经过调查,查无实据,温彦博就向李世民汇报说:“魏征虽然为人们所称颂,用人无私,处事公道,但也有许多小毛病,需要他自我检讨。”李世民听完之后,就让温彦博转告魏征说:“你给我提意见,前后提了几百条意见,而你自己却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怎么能因为一些小事情,损坏自己的好形象呢?自今以后,你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太放肆。”
过了几天,李世民对魏征说:“这几天,你在外边又听说什么不好的事了吗?”
魏征回答道:“前天,你让温彦博宣诏,说我不要太放肆,我因为什么事放肆了呢?这句话说得大错特错,毫无道理。我听说君臣同气,义均一体。却从来没有听说不注重办事公道却要注意别人说话方式恰不恰当,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如果君臣上下,都按这种方式办事,国家是兴旺发达,还是丧权辱国,或许还说不清楚。”
李世民马上满脸堆笑地说:“前天说了这么几句话,现在已经后悔了,实在有些对不起。魏公可不要把它记在心上,看见我犯错误,心怀隐避,不再指正。”
魏征马上拜谢说:“我以身许国,行得直,走得正,一定不会有什么辜负他人的事,但愿陛下使大臣成为良臣,不要使大臣成为忠臣。”
李世民说:“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说:“良臣能使自己身获美名,君获显号,子孙传承万代,福禄万寿无疆。忠臣却既保护不了自己,又保护不了君主,自己身受诛夷,君主身陷大恶,国家小家一同沦丧,他却落了个忠臣的虚名。从两者的结果来看,差别太大了。”
李世民说:“咱们君臣二人,你不要违背你的诺言,我一定不忘社稷大计。”又赏赐魏征绢二百匹。
古代封建社会,人们往往重视忠臣而轻视良臣,就是因为当初没有听从忠臣的话,坏了事,误了国,让国君尝到了不用忠臣的苦头。而良臣再好,也是辅佐君主的,所有的功绩都是君主的功劳,所有的失误都归罪良臣的无能。世上良臣很多,人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以至于良臣默默无闻,忠臣流芳百世。比干、屈原、伍子胥、岳飞、文天祥,他们都是忠臣,受到历朝历代人民的尊重。可这又有什么用呢?自己的小命保不住,皇帝的宝座护不住,国破家亡,徒留虚名于世,只是给人们茶余饭后又增添了一些笑料。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是良臣,在群星闪烁、人才辈出的历史长河中不显山、不显水,远远没有忠臣那样大的名气,所作所为,都不过是一些日常琐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以死报国的行为,当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他们的贡献和价值,却比忠臣的作用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