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陷京城,崇祯皇帝跑到万寿山,在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而死,李自成自称为帝。当时,起义军在京城内到处抄没明朝大臣的宅院,抢掠富贵人家的财宝,搜抓皇亲国戚及其余党,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李自成称帝后,将明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接进宫去,而后又将吴三桂的老父吴骧关押起来,以此威胁吴三桂投降。吴三桂乃明朝名将,统领数十万人马镇守边关,抵御满族的入侵。此时接到父亲发来的劝降书,得知李自成已在京都称帝,定国号为“顺”,自忖大势已去,意欲归降。正在回信写降书之时,有逃难的家童从京城赶来,吴三桂得知后,立刻传见。
吴三桂问:“家里的情形怎样?”
家童大放悲声地说:“老大人已经被下进了大牢。”
吴三桂开始不以为然地说:“这无妨,我这一封书信过去老人家立刻就会出狱的。”
吴三桂又淡淡地问:“夫人呢,她现在何处?”家童顿时禁住了哭声,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吴三桂一见此情,心中焦躁,厉声喝问道:“她究竟怎样,你可照实说来,我不怪你,倘若有半句假话,我定不饶你。”
家童一边拼命叩头,一边涕泪横流地说:“是小的们不中用,没能保护好夫人,夫人早已于半月前被叛军抢去,现关押在李自成的宫中。”
“气死我也!”吴三桂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嗖”的一声拔出剑来,“锵锒”将书案劈下一角。
“夺妻之仇,押父之恨,此仇此恨不报,枉来人世。不杀李自成誓不为人!”
吴三桂将原本已写好的降书撕得粉碎,然后重新铺开纸张,他在给吴骧的信中写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把国家大业弃置脑后,心里头想的都是如何报一家之私仇了。
他一边操练人马,准备回师讨伐,一边暗地进行部署和谋划。风闻闯王有雄兵四十余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自己只有十余万大军,兵力单薄,未必是闯军的对手,怎么办?
被仇恨之火煎熬得失去了理智的吴三桂,把救助的目光瞄向了昔日的死对头,自己领兵为将以来一直与之死战的清军队。
那时清顺治帝即位,因年方七岁,一切军机大事皆由摄政王多尔衮做主。多尔衮见中原烽火不断,明王朝与太平军正在火拼,早就想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了,只是慑于吴三桂精兵十万镇守边关,因此一直未敢轻举妄动。
这一天,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来访,他对中原发生的事情也了解个大概,约莫猜测出吴三桂的来意,心中大喜,立刻传令以嘉宾之礼召见。
多尔衮见吴三桂额头紧锁,愁眉不展,便明知故问地说:“吴将军驾临,不知有何见教?”
吴三桂经过一番痛苦的内心交战后,终于横下一条心,宁可落个万世骂名,也要先解心头之恨,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说:“明清两国,世通修好,当年清国内部自相侵扰,我明朝也曾发兵相助过。今日明朝不幸,盗贼横行,京都沦陷,君王晏驾,百姓涂炭,此仇此恨,不共戴天。勤王起师,原是我辈本分,怎奈兵微将寡,难挡乌合之众。清国如尚念邻邦之谊,亦应举国发兵,助我一臂之力。”
多尔衮很早就想入侵中原,只是苦于边关有精兵悍将当道,如今,非但面前关隘皆除,且自己竟成堂堂正义之师,内心狂喜。但脸上却故现难色,推搪拒绝地说:“贵国内乱,按说应尽邻邦救援之谊,只是我国国小兵弱,恐救助不成,于事无补,将来反自受其累,落得千古骂名。此事本军乃力所不及,实难如愿,请将军多谅解。”
吴三桂苦苦哀求着说:“贼军虽然人数很多,但都是些乌合之众,只要贵国肯出兵相助,无不奏凯之理。”但多尔衮不轻易松口。
这样谈谈扯扯,转眼已是半月。多尔衮虽然嘴上一直未说出兵,但暗地里却早已开始秣马厉兵,进行作战的准备了。
待一切都已备妥之后,多尔衮才假惺惺地说:“既然将军连番数次恳求,本帅亦被将军忠心所感动,不管我国有多大困难,都以邻国之难为己难,决定出兵相助。”
吴三桂闻言大喜,立即回来收拾兵马,与多尔衮的清军合兵一处,浩浩****穿过山海关,向着中原大举杀来。
行至一片石积如山的地方,清军与闯军相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搏杀。战斗结果,闯军大败,清军乘胜追击,几天之间便直捣京城。李自成只好弃城西遁。清兵占据了京城后,完全把当初相助的许诺抛到一边,竟然大大方方当起皇帝来。从此中原大好河山,尽归满人之手。
李自成领导的闯军被平定之后,清军又挥戈向着明朝的官兵杀来,血屠扬州七日,杀得满城老幼无存。再血洗嘉定,将一城男女全部屠戮,明王朝的遗臣或被收买,或被杀害。中原人民罹难之惨,牺牲之多,死伤之重,均为史所罕见。
至此,吴三桂见大罪铸成,已经悔之晚矣,他也只好为虎作伥,成为清军阵前的一个马前卒。当大好河山尽归清兵之后,清王朝怕他谋反,将他封了平西王,让他偏安于一隅,做他的地头蛇去了。
多尔衮给史可法的信中说:“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得之于明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