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1 / 1)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举进士时,与他争功名者毁之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晋、进同音,须避家讳)虽然有韩愈作《讳辩》为其辩护,但由于封建礼教的网罗森严,李贺终不能应进士举,只做了三年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此诗是李贺在长安担任奉礼郎期间所写,诗中对乐工李凭高超而感人的演奏技艺,优美而动听的乐曲进行了热情赞扬。全诗中除了“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是交代李凭演奏的时间与地点外,其余全是围绕箜篌声音及其音响效果展开的联想和描写。李凭,唐代宫廷中一名善弹箜篌的乐工,生平事迹不详。

前四句突破了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问、地点的一般写法。先言其物,“吴丝蜀桐”极言乐器制作的精致和讲究,李凭的箜篌是用吴地出产的精丝和蜀中出产的桐木制成的,这就为下文描写其非凡的音质做了铺垫。“张高秋”再言其时其声,秋高气爽,秋风习习,美妙的乐声随风飘来。诗人避开了对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声音的直接描写,而从“空山凝云”着手,以实写虚。“空山凝云颓不流”,即高高的天空中,游动的浮云竟为箜篌声的美妙所凝滞,停止了流动。“江娥啼竹素女愁”,就连一向以善鼓瑟而闻名的潇湘女神也为之动容。何以如此呢?原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如此写法,大有先声夺人之势,突出了乐声的美妙感人。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此两句以声写声、以形写声,构思奇特,从视觉和听觉上突出乐声的不同凡响。句意为:箜篌声如同昆山之玉破碎和风凰呜叫那样清脆和谐,一会儿如同芙蓉泫露般的幽怨,一会儿又好像香兰含笑般的明快。

随后诗人便开始写乐声产生的巨大音响效果:“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长安十二道门前流动的冷气寒光,都在箜篌声中消融了,箜篌演奏的美妙乐曲甚至感动了天皇。乐声回**在天空,竟使补天的女娲着迷,而导致石破天惊,秋雨涟涟。乐声飘到仙山,主管教令的神妪为之感动不已,连赢弱的老鱼和瘦蛟也伴随着乐声的旋律欢跃起舞。这些出其不意的意象描写,使得美妙的箜篌声如浮雕裸裎于读者面前。写到此处诗人笔锋又忽地一转,末了二句以相对静止的意象,继续烘托乐声的感人力量:“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优美的乐声传到了月宫中,劳累了一天的吴刚靠着桂树听入了神,一点儿也没有睡意,而玉兔也伏在他的脚边,任露水打湿了它的绒毛,久久不愿离去。这一段的行文节奏跳跃起伏多变,从欢腾的动感中渐渐归于安静祥和,意象幽深渺远,令人浮想联翩。

诗人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感受、感想与评价,全部借助于联想转化成各种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使人觉得十分真实可感。诗中通过对神话意象和物象拟人化的描写,把箜篌声的神奇美妙、“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使外在的物象与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所构成的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李贺惊人而独特的艺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