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此诗是诗人寻访茶圣陆羽不遇的题诗。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兴),著有《茶经》,以擅长品茶著名,人称“茶圣”。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带,近;郭,泛指城墙。句意为:你的新居虽在外城旁,原野小径却伸进了桑林麻田里。“虽”字改变了纯客观叙述的性质,为着重强调下句蓄势。“径”前冠“野”,点明这条小路杂草丛生,行人稀少。继以“人桑麻”,更显出移居之地的僻静。此与“带郭”形成鲜明的对比,颇似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地。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句意为:房前屋后的篱边种满了菊树,秋日来临,怎么不见花开?陶渊明爱菊,后世隐士纷起效尤,宅边多种**。此联是写实之景,同时也点出了陆羽的隐士身份。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句意为:上前叩门,无人应答,也无犬吠,想回却不甘心,便去问陆羽的邻居。诗人叩门,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其怅然失望的神情可想而知,也烘托出故友新居之地的宁静偏远。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句意为:邻人告知,陆羽进山去了,而且,每次进山总是到傍晚日斜时才能回来。此两句与贾岛《寻隐者不遇》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何其神似,皆以答句包含问句,笔墨精简,余味无穷。一个“每”字,点明陆羽常常泡在山中,从侧面烘托出了这位隐士的志趣。
全诗前四句围绕诗题“寻陆鸿渐”而来。随着诗人步步向茅屋走近,其视野由茅屋、篱笆、菊及其未开的花叶步步缩小,按照随步换形的笔法一路写来,描述了故友新居的僻静和高雅。后四句则围绕诗题“不遇”展开。全诗无一句直写陆羽,但又句句不离陆羽,从其居处的偏僻、环境的优雅及其终日不在、徜徉山水间的行踪中,展示出陆羽的超尘脱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这位友人的志趣中,又可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此诗构思之巧妙可见一斑,无怪乎明朝的钟惺、谭元春在《唐诗归》中评价皎然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僧中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