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1 / 1)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

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长江三峡之巫峡两岸,有着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它们都由石灰岩构成,挺拔陡峻,高出江面达两千米。这十二峰的名称,非常秀雅。而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为秀丽。自从宋玉《高唐赋》中写了一段有关巫山神女的故事后,经后人渲染,逐渐成了一则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神女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班,她早晨散云布雾,傍晚主持下雨。当时三峡所在地是没有河谷的大山,河水流不出去而泛滥成灾,同时巫山上又有一群孽龙兴妖作怪。瑶姬经过这里时,仗剑斩杀了孽龙,并且帮助大禹凿通三峡,使长江水得以顺利流出。最后,她自己化为神女峰,为来往的船只导航。巫峡的奇丽风光和神话传说,激发了唐代很多诗人的灵感,写下了大量咏唱的诗篇,以至唐知一《书巫山神女祠》诗说时人“行到巫山必有诗”。李端此诗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

巫山高,乐府古题,汉饶歌名,属鼓吹曲。歌词说江淮水深,无桥可渡。临水远望,不得东归。似是游子思乡之诗,但后来诗作中掺杂了阳台神女的故事,便无望远思归之意了。这首诗借巫山神女故事以寄兴,将神话传说与巫山凄迷渺茫的景色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句意为:著名的巫山十二峰,都高耸在云霄之中。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东,有十二峰,峰下有神女庙。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著者有十二峰。其初本无确指。元刘壎《隐居通议》二九《十二峰名》据《属江图》举其名为:独秀、笔峰、集仙、起云、登龙、望霞、聚鹤、栖凤、翠屏、盘龙、松峦、神女。其中以神女峰最为著名。巫山十二峰高出江面达两千米,高耸入云,故诗人称其“皆在碧虚中”。碧虚,指碧蓝的天空。杜甫诗《秋野》曾云:“秋野日疏芜,寒光动碧虚。”这两句出语自然,点题中之“高”。着一“皆”字,更显其高。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句意为:太阳常藏在回旋密合的云雾中,迷潆的细雨夹着阵阵山风;回合,环绕之意。元好问《善应寺》之一中有“平冈回合尽桑麻,百汊清泉两岸花”句;云藏日,一作“云藏月”。巫山十二峰云雾缭绕,所以遮住了日月,这是紧承“皆在碧虚中”,继续写巫山之高;霏,云雾之气。欧阳修《醉翁亭记》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霏”承“云”,因山上有风,风吹雾散,故称“霏微”。山中云雾缭绕,微雨迷蒙,这既是承前之“碧虚”,又是写山之秀美如画。

“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句意为:寒秋的猿啼声传过江面,傍晚时分,树色与天空苍茫一片。此联写舟行江上之所闻所见,写得有声有色。猿声凄厉,在峡谷中久久不绝。这是写声。此处,诗人用一“涧”字,写出了巫峡的高山峡谷之状,用字极为精准。诗人遥望远处,时值傍晚时分,树色依稀朦胧,与天色融成一片。这是写色。这里,“暮”字既是写时间,又照应了上句之“寒”字,让人感到阵阵寒意,不禁发起愁来,引出下文。

“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句意为:带着愁思向着高唐眺望,只有这清秋时节的楚王离宫历历在目。高唐,即战国时楚国台馆,在楚地云梦泽中,相传楚襄王游此地时,梦见巫山神女。宋玉《高唐赋》云:昔先王游离唐,梦神女愿荐枕席,临去自谓居巫山之阳:见,同“现”。楚宫,一为楚丘的宫殿,一为楚国之宫,此指高唐宫。寒秋时节,暮色苍茫,猿声凄厉,不禁勾起了诗人的愁思。他舟行至此,不会不知道巫山神女的传说,所以凭船远望,但见楚王离宫,如在眼前。“见楚宫”承“清秋”,秋高气爽,故所见辽远。同时,“楚官”又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怀古之思,愁绪更加惘然。

据《云溪友议》载,唐时题巫山诗多达千余首,刘禹锡罢夔州刺史路过,悉去之仅留四章。此四章即以、“巫山高”为题的沈俭期、王无竟、李端、皇甫冉的四首诗。白居易过巫山时,“但吟四篇”,可见他对此诗也甚为欣赏。全诗前三联写景,末联触景生情,代表了李端诗“清空流丽”的风格。其中,首联清空,颔联空灵和朦胧,颈联清空中带有凄寒,尾联则是清空中含有悲凉。整首诗构成的是一种清寒空漾的艺术境界,而语言与声韵的美丽流转,又与之共同构成了一种清空流丽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