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柳中庸(1 / 1)

惆怅流水时,萧条背城路。

离人出古亭,嘶马入寒树。

江海正风波,相逢在何处?

诗人告别友人,即将远去,故称“留别”。柳中庸,一作仲庸,名淡,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李端好友。李端写了很多赠柳中庸的诗,可见他们交游之深。柳中庸在当时与其弟中行皆有文名,其诗《征人怨》“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描写了与友人相别在战乱之时,感到相逢无期的心情。

“惆怅流水时,萧条背城路。” 句意为:在我心惆怅如流水,绵绵不绝之时,我告别友人远去;城北路旁,满目荒凉,一片萧瑟。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背城,即城之北。背,北。如《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起句点明“惆怅”,为全篇定下悲凄的基调。惆怅如流水,惆怅何其多也!可见诗人告别友人,多么失落、伤感。至友分别,难分难舍之情自然流露而出。在这告别友人,心多烦愁之时,诗人又看到一片荒芜萧条之景,惆怅之情更为浓烈。此二句缘情写景,以景衬情,写得情景交融。

“离人出古亭,嘶马入寒树。”句意为:友人走出这古道长亭,我却向着远方奔去,马儿嘶鸣,消失在萧索凋零的密林之中。离人,即将分别的人,此指柳中庸;出,离开;古亭,即十里长亭,古时此为分别之所;寒树,意即寒天冷清凋残的树林。友人送别诗人,走过“背城路”,来到这十里长亭,尽管恋恋不舍,但终于还是要分手。此二句一写友人,一写诗人自己,有色有声,意蕴丰富。上句乃诗人所见之景,友人送别诗人,诗人终于远去,于是离开了长亭。下句之景则从柳中庸之目出之:人叫马嘶,其声凄凉,所送之人渐行渐远,消失于冷清凋残的树林之中。此二句以景衬情,古亭荒凉,马嘶悲凄,寒树凋落,烘托出一派冷落与萧条的环境气氛。从中可以想见二人分别之时每每回头,频频挥手致意之状,朋友真情何其浓郁!

“江海正风波,相逢在何处?”句意为:现在四处战火纷飞,你我颠沛流离,此番一别,何时才能相逢。这里,“江海”承前“流水”,“江海正风波”,比喻与友人离别,正值战火纷飞之时。古时交通不便,一朝分离,不知何年方能聚首,况且诗人与友人都是四海漂泊的人。此番分手,又值世乱之时,与其说是生离,不如说几近于死别,怎能不让诗人慨叹不已。“何处”既有“何地”之意,又暗含“何时”,可见诗人用字之妙。诗篇以问句作结,这既是诗人对友人的发问,又是诗人对朋友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是诗人对安定的社会的渴望。

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帝国内忧外患,国势衰微,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百姓颠沛流离。好友分别,本已愁惨,又值这世乱动**之时,不知何年方能重聚,此情此景怎不让人老泪纵横。全诗用字凝练,缘情写景,以景衬情,意境苍凉,悲慨之气,如空谷传响,回旋不绝,实乃诗人倾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