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爱也需要“距离”调节(1 / 1)

英国有一个心理学女博士说:“世上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有。所以,妈妈与孩子之间,也需要距离来润滑和调节。

一位精力充沛的德国父亲,常常在孩子伯尔面前提到中国,后来,伯尔真的来到中国,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伯尔非常感谢父亲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心,他每个月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爬山。来到中国后,伯尔也经常爬山,常常能看到中国父母带着孩子爬山。但他的爬山方式和中国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父母大多是手牵手地领着孩子,要么抱着孩子,而伯尔和六岁的儿子、四岁的女儿去爬山时,他总是走在最前面,大步流星,就像和孩子比赛一样。儿女自然没有他爬得快,被远远地落在后面。但是伯尔仍然自己在前面爬,从来不会去理睬身后的儿女。

也许你会担心:孩子掉下山去怎么办?孩子累坏了怎么办?孩子走丢了怎么办?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伯尔的妻子也总是担心这些问题,所以,最初爬山时,她走得很慢为的是和孩子做伴。伯尔不同意她的做法,讨论几次之后,伯尔说,如果妻子要和孩子待在一起,就干脆留在家里,不要去了。由于伯尔的坚持,最后,妻子同意了。之后爬山,她虽然仍频繁地往后看,但始终和伯尔走在前面。

其实伯尔也在偷偷地回头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只不过尽量不让他们发现而已。

伯尔这样做,就是要孩子独立、坚强,学会自己面对外面的世界。老鹰教孩子们飞翔,它不会等小鹰“翅膀硬了”才开始,而是叼着还很孱弱的孩子飞到高空,松口让孩子掉下山崖。如果孩子们自己不努力挥动翅膀,就会摔死。千百年来,鹰族一直保持着这样冷酷的训练方式。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对小鹰们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伯尔在行动上与孩子保持距离,让孩子看到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而老鹰则在情感上也保持和孩子的距离,让他们身陷危境,必须努力寻求自保。这两种距离,都是在告诉妈妈,保持距离是让孩子成长的必需步骤。妈妈对孩子的爱没有尽头,如果把所有的爱都表现在为孩子做事情上,孩子确实得到了眼前的舒适,却失去了学习、进步的机会。

社会千变万化,只有强者才能适应各种环境,临危不乱、应对自如。要让孩子成为强者,就从大步流星地将孩子落在身后开始吧!要相信他可以长成一个落落大方的孩子;其次,放开手脚让孩子独立地成长,让他面对差距和困难,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妈妈要记住,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而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因此,妈妈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孩子,母子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高质量的爱。

爱孩子也要选择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漂亮机灵的梅子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把家里所有的好吃的都留给她吃,给她穿最好看的衣服,给她比同龄小朋友更多的零花钱,但是,渐渐长大的梅子越来越不喜欢妈妈给的东西,例如她不再喜欢妈妈给她买的巧克力蛋糕,不喜欢妈妈经常要她穿的泡泡裙,不喜欢妈妈因为害怕她受伤而不让她和小朋友去玩游戏。梅子向妈妈抱怨了很多次,但是都没有效果,妈妈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爱梅子,给梅子这些她不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梅子开始讨厌妈妈,她不再喜欢笑了,也不再对妈妈给她的东西感兴趣,她甚至觉得妈妈不像以前那么爱她了……

梅子妈妈无疑是非常爱她的,爱孩子是每一个妈妈的本能反应,但是有爱不代表就能让孩子感到快乐,不代表孩子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妈妈的爱,只有被孩子接受了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既然爱要以孩子的接受为标准,那平常就应该多思考: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怎么表达爱,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生活中总是有些妈妈,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样也很难让孩子体会到妈妈无私的爱。所以,作为孩子的妈妈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每天工作之余,妈妈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和孩子一起读书,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谈话也为妈妈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这样,妈妈就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怎样的爱他们才能接受。在生活中能感受到妈妈爱的孩子才能被幸福的阳光照耀。但是不接受妈妈的爱,拒绝去关爱她们的冷漠的孩子不会被幸福垂青。

冷漠的孩子内心总是寒冷的,也许他得不到妈妈的关心,也许是不接受妈妈的关爱,也许是接受不了妈妈关爱的方式。他们总是在寒冷中挣扎,感受不到温暖,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孩子冷漠的心感受到温暖,感受幸福呢?这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面对生活中日渐冷漠的孩子,想让他们感觉到爱的幸福要一步步融化孩子的冷漠。

1. 改变冷漠就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

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爸爸妈妈,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等。这样做,可使孩子得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2. 带领孩子到生活中去感受“热心”的暖流

书画家为拯救灾民的义卖书画活动;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动;为美化校园,每人献上一束花的活动。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感受这些活动。

3. 鼓励孩子的“热心”行为

当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当孩子给上坡的三轮车助上一把力,当孩子把自己的新书送给贫困地区的同学,当孩子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当孩子出现这些“热心”行为时,妈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

这样,在强化孩子热心行为的同时,就抑制了“冷漠”心态的滋生。著名的女作家刘继荣在这方面做得很棒,她每个周末就会带着孩子去广场上帮助有困难的人,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在别人痛苦消失中孩子得到了幸福的微笑。

4. 训练孩子的“同情心”

所谓同情心,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情感。亦即能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例如,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理解、体验假想角色的内心感受,改变原来的冷漠态度。一位下岗职工的孩子正是通过“假如我是下岗的妈妈”的角色换位活动,体验到妈妈的烦恼,认识到妈妈的不容易,从此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与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

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逐渐能体谅妈妈的爱,同时还学会了去帮助别人。渐渐冷漠就会离他远去。不冷漠的孩子才能深切感受爱的含义,更容易沐浴爱的幸福的阳光。

另外,妈妈要想孩子更多地去享受生活的幸福,还应该让他明白: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享乐,人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被他人需要。当孩子感到被需要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他有旺盛的精力。这股力量会促使他不惧怕面前的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

被别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被别人需要,生存也就失去了意义。幸福并非是一颗美丽、难以寻觅的巨大宝石,无论孩子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找到它;只要妈妈的爱能让孩子接受,融化他那颗冷漠的心,同时还能感觉到他自己被人需要的价值,内心就会充盈,幸福感就会不自觉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