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太多其实害了孩子(1 / 1)

一个已经上高中的学生,还要他的妈妈为他去拉抽水马桶,不是不会拉,而是每次都懒得动。后来留学去了美国。他从那里回信说:由于妈妈“多管闲事”,几乎毁了他的前程。因为他到国外也养成了不拉马桶的习惯,给别人留下了很差的印象。

古人富贵了想到的是封妻荫子,给子孙留下一笔可观的财富,自己享受了一辈子,也让子孙享受一辈子或者半辈子。但是,我们从历史上看,很多人虽然留了很多财富,子孙都没有享受一辈子的。

名门之后,还想高人一等,结果是连普通人都不如,享受少而受苦多,有成就的就更少。在东南亚的华侨,有很多人发了大财,但是传到第二代,就破产了。溺爱,对孩子和妈妈来说,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因为溺爱,不知多少青少年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和人格魅力;不知多少妈妈为宠爱出孽子而痛心疾首。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相信大多数妈妈已经从无数的前车之鉴中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还是有那么多妈妈控制不了自己的溺爱行为,甚至那些通情达理的高素质知识分子,一面对楚楚可怜的孩子也不禁变成疯狂给予爱的妈妈。这是为什么呢?母爱真是如此伟大吗?

其实,溺爱不仅仅出于妈妈本能的母爱,还出于妈妈对自己的宠爱。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即我们现实中的父母角色与理想中的父母角色的内化,当我们为人父母时,这个“我”也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即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溺爱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原因,就是妈妈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她把现在的孩子,当做自己,按照自己潜意识里的意愿给予孩子爱。她根本看不到孩子的成长需求,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

例如那些从小生活贫困的妈妈,就会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因为她潜意识里极端排斥贫苦的日子,她给孩子大量的物质,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的物欲。所以,妈妈无节制地给予孩子爱,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溺爱表面上是牺牲自己满足孩子的需要,其心理真相却是宠爱自己。

每个妈妈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爱,你是不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爱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和孩子一样的童年呢?如果是,请注意了,你也许正在有意无意中溺爱孩子,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多缺陷,比如他喜欢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在家中依赖父母,日后在外面宁愿依赖同事、依赖上司,也不愿自己创造,不敢表现自己,害怕独立,又或者他喜欢做一个“小霸王”,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兄弟姐妹,脾气暴躁,性格极端。这些都意味着他的人格还没有趋于成熟和健全。

溺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对孩子真正的爱其实是种理智的爱。比如,当和孩子一起外出游玩时,孩子发现了很多精美的玩具、美味的糖果、漂亮的衣服,妈妈可以买,但一定要有个节制,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妈妈都必须要无条件去给予他。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满足孩子某些特别的愿望。关键在于,在这种时候,你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因为有特别的原因你才会这么做的。

理智的爱还表现在针对孩子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爱的方式,比如在0~2岁,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在这种爱的环境中得到生命最初的安全感。到了2~4岁,孩子开始自主探索世界与自己,这时,最明智的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使他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这样,当他步入青春期后,他会发现他已经能够独立地处理很多成长的问题,化解很多生活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