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孩子的心目偶像(1 / 1)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西方的故事,说有个男子嗜赌成性,每次都向自己的妻子撒谎出去谈生意,但是每次都是去赌钱。有一次,他又出去赌钱,突然一回头,发现自己年仅六岁的儿子跟在他身后。他问孩子,“你在干什么?”但是没想到孩子笑着回答说,“没什么,爸爸,我只是在玩今天从学校刚学会的游戏——踩脚印,就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爸爸知道了,原来儿子在一步一个脚印跟着他走路……这个男子忽然仿佛受到一阵棒喝,幡然醒悟,原来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儿子。他很快转过身,抱起儿子说,“好,现在你再踩着爸爸的脚印回家——”之后,这个男子就再也没有去赌过钱。

这个故事是在说,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所模仿。因为孩子是在跟着你的脚印走路,跟着你的行为学习做人。如果你行的端做得正,孩子会随之受益,但是如果你行为败坏,那么孩子也会受害。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时候并不需要去做特别的什么事,只需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和典范,孩子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之时,不由自主就按照同样的方式去做了。言传身教的力量大于你去苦口婆心地说一大堆道理或者特意去做什么事情,你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在孩子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母亲是他们眼中的唯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时候,父亲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会本能地崇拜父亲,模仿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父亲做什么,通常就会有一个同样的印象传到孩子的头脑中,他也会照着做。

所以,做一个父亲,你的行为并不仅仅代表着你自己,你同时也在教育孩子。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从前,有一个宰相夫人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君王等。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就看书。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管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也该好好地管教你的儿子啊。”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这位宰相父亲说的是身教,他是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成为孩子的偶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

作为父亲,你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了吗?你在做任何违背原则和良知的事情的时候,你要知道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这样做。你在做任何崇高和善意的事情的时候,你也要相信,你的孩子有一天也会像你这样做。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表现得像个真正的“偶像”,去做那些会给孩子终生带来好处的,符合社会道德和利于他人的事情。让孩子为你而感到骄傲,让孩子终生都视你为“偶像”。这样,你就是一个成功的父亲。

那么,怎样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成为孩子心目当中永远的偶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注意耳濡目染的作用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这样的家长:一方面告诉孩子要好好读书,而自己却在麻将桌上酣战;一方面教育子女要孝敬长辈,而自己却对父母不闻不问,如此等等,比比皆是。现在连那些幼儿园的孩子,都学会编造谎话来讨大人们的欢心了。世故与城府延伸到了几岁的娃娃,是不是让人感到悲凉。其实,孩子所学的这一套,正是从家长们那儿耳濡目染来的。

也许我们的家长们从不会公开、正面地对小孩进行这样的教育,但是,他们的言行举止却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小孩子们学会这一套。家长自己的行为其实在告诉子女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家长就是孩子成长的活教材。

爸爸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很显然,爸爸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着权威性的影响。爸爸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行为粗鲁,常讲脏话,不务正业,违法乱纪,耳濡目染的家庭熏陶,就给孩子直接树起了坏榜样。

如当你的朋友想投资某项领域,而由于资金不足,找到你求助时,他说:我一定可以的,能做好的,你帮帮我吧!你一句:我相信你。给了他莫大的信任和支持。在一旁的孩子会意,于是他的朋友有困难时,他会陪在身边,对其朋友说:我相信你,你会攻克难关的。这是你教给他的信任。

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爸爸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孩子面前,爸爸要以身作则,比如与人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也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

儿童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儿童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不会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做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爸爸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这就是从小对孩子耳濡目染的重要性。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也请从自己做起,与孩子一起成长。

2. 教会孩子明辨是非

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里面有一个片段,让人至今还印象深刻:

三岁的小男孩本不小心撞在桌角上跌倒了,他痛得大哭起来,用脚去踹桌子。他的爸爸杰生只是在一边默默地注视着本,既没有上去抱他抚摸他,也没有言语的安慰。本哭了一会儿厌了,不再哭泣,杰生这才把他搂在怀里问:还疼吗?本说:不疼了。那你走几步给我看看。本走了几步又跳了几下。你再动动胳膊看。杰生又说。

本转转胳膊,看上去一切都还好,这下杰生发话了:本,你来看,你是个人,你有手有脚,你能走能跑,而桌子根本不会动,明明是你撞到了它,它有什么错,你要踹他呢。你说是吗?本说:是。于是杰生责令本向桌子道歉,为他刚才发脾气踹桌子的行为道歉,本接受了爸爸的批评向桌子道了歉。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我们的家长定然是先一把把孩子拉到怀里嘘寒问暖又揉又哄,一边为逗孩子破涕为笑而拍打桌子责问它:为什么要欺负我们宝宝?!但愿我们的父亲们能在此刻摆出正确而公允的态度,加入适当的冷峻,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的事不能推给别人。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孩子还没到足以分辨是非、对错的阶段,爸爸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做人自然也是父母的重责大任,尤其对爸爸而言,肩膀的担子更要沉重一些。做人是生命之本,教育好了,孩子才懂得孝敬父母,懂得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杰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每天下午爸爸在接他放学的路上,孩子都会讲许多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这天,他告诉爸爸:元元今天滑梯时不肯排队,一次次插在我前面!爸爸问:那么你怎么做了呢?杰杰很委屈地说:我能怎么办啊,元元长得比我高多了,我又打不过他。爸爸笑了,摸摸儿子的头说:嗯,我们杰杰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了!当爸爸的说法对吗?

孩子之间的纠纷有很多确实不需要大人的参与。比如你推我搡这于成人而言是打架斗殴,于孩子而言却是游戏,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尺度,他们要在类似的游戏中学习,这的确不需要大人在一边指指点点。然而有些却不是如此。

像上文所说的玩滑梯要不要排队,这首先是一个秩序问题,当爸爸的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插队的行为是错误的。其次这还是一个正义感的问题,不能因为一个人长得高大,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你便只能忍气吞声,而且以后在比你弱小的人面前,你也没有欺负人的权利,要告诉孩子真正的好汉绝对不是欺软怕硬的人。

爸爸是孩子的第一偶像,要做好这个偶像首要的条件是富有正义感,要教育孩子不是用暴力解决一切,不能蛮不讲理,也不要屈从于强力,始终坚持自己的是非观与道义感,这才是为父之道。如果杰杰的父亲能在一笑之后,告诉儿子: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不管他是插在你前面还是别人前面,你都应该把插队的小朋友拉到后面去,让他排队,告诉他滑梯是大家玩的,要遵守秩序。那么,这样的爸爸就做得到位了。

偶像和榜样是靠行为做出来的,而不是靠言语说出来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爸爸就是孩子的偶像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