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和孩子交流(1 / 1)

很多年轻的父母抱怨说和孩子沟通越来越困难了。很多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就像是仇敌,见了面说不到三句半就吵起来。这些处在叛逆期或者被父母认为“古怪”的孩子常常让父母觉得筋疲力尽,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去沟通。

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主管,他平时工作很忙。王先生有一个14岁的女儿。最近王先生为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很头痛。女儿的学校打电话来说女儿经常逃课,上课开小差。他回家就问女儿逃课干什么去了,可是女儿却比他态度还蛮横,说,“我干什么是我的自由,不要你管。”这让王先生很生气,就过去打了女儿一巴掌。但没想到女儿干脆一甩门离家出走,连家也不回了。这可急坏了王先生一家人,四处寻找,后来还差点报了警。最后终于在一个女儿的同学家里找到了女儿。王先生现在很苦恼,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怎么孩子就这么不听话?

其实,王先生的这种困惑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很难沟通了。孩子似乎成了天敌,总是要和你对着干。

但是,家长们可以反思一下,孩子在和其他人交流时,尤其是和同龄人交流时,他们却完全不一样。他们总是喜欢把心里话说给朋友听,而且总是很轻松自然。那么,孩子为什么总是会跟你们对着干呢?那就是你没有给他带来安全的轻松的感觉,相反,你却让他感到受到威胁。你的态度和语言过于居高临下,伤到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了排斥感。如果你换一种心情和态度,用一种朋友一般平等和气的方式去和女儿交谈,结果会怎么样呢?也许孩子就会坦白地告诉你自己逃课的原因,并且主动跟你承认错误了。

设想一下,如果王先生不是回到家就单刀直入地责问女儿,而是选择饭后散步或者周末到公园、游乐场等轻松的环境,用和谐平等的语气说,“我前两天听老师说你没有上课。你能不能告诉爸爸你做什么去了呢?当然,你实在不想说,爸爸也不勉强。可是爸爸是为你的安全着想。毕竟你还小,又是女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爸爸是想保护你才想知道你的行踪。”这样的谈话,是不是就轻松多了呢?

和孩子交流,经常有矛盾或者难以进行下去的原因,就是你自己的态度紧张、暴躁,引起了孩子的警觉。你并没有把他当成平等的人去交流,却当成了一个下属,那么,孩子自然会有反抗敌对的情绪了。

我们成年人也有朋友。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会用质问、训斥甚至命令的口气说话呢?如果是那样,那你的朋友一定都会被吓跑了。可是为什么我们对孩子要用这么生硬的态度和口气呢?

所以,父亲要想很好和孩子交流,不妨走近孩子,放下家长的权威和架子,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轻松相处。

杨洋是个内向的女孩,很多时候爸爸都想和她好好交流,可是看到杨洋冷漠的态度,爸爸就打消了念头。最近爸爸读了一本书,里面介绍说爸爸要怎么做才会成为孩子的朋友。于是,爸爸有意识地增加了和女儿接触的时间,主动关心她的学习,问她平时的交友情况,周末还带她出去玩。以前杨洋玩,爸爸都只是在一旁看着,现在爸爸主动参与到她的游戏中,杨洋觉得爸爸和自己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回家后还把自己的很多小秘密讲给爸爸听。爸爸和女儿终于成了朋友。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些爸爸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崇高和权威的,孩子是自己的,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塑造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教育孩子时也是习惯于采用打骂、训斥、发号施令等方式。这样的爸爸难以成为孩子的朋友,而这样的教育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还会破坏亲子关系的和谐,使孩子心里对爸爸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

如今是一个大力提倡平等、民主的社会,对人才的独立性、创新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得以实现。这也对爸爸提出了新的教育课题。爸爸要从思想上改变君臣父子的观念,将孩子置于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美国心理学家威德·霍恩说:“做孩子朋友的真正含义是要以平等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说服孩子不做违规的事情。”因此,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就需要深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和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指导。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帮助孩子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孩子会在爸爸的信任和理解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爸爸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是一些建议:

1. 放下身段做孩子的朋友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父母的自身教育。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先做真正意义上的好爸爸,才能做孩子的好朋友。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位能够教给他判断、辨别和区分各种是非曲直标准的爸爸。既然是为人父,就要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位置,首先要做个好爸爸。好爸爸不能缺位于孩子的成长,要抽出时间陪孩子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要重视教育孩子的职责,真正对孩子起到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当孩子的好朋友。

2. 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们

多数爸爸给孩子的印象是不苟言笑、不易接近的。这种印象无形中拉大了孩子和爸爸之间的距离。孩子觉得爸爸不会理解自己,和爸爸做不了朋友。为了改变这种印象,爸爸要随时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周秀今年上初中一年级,她有个很严肃的爸爸。每次考试结束后,爸爸都会看她的成绩单。如果周秀的名次上升了,爸爸就会很高兴,反之则会生气地批评她。这学期换了一位英语老师,周秀还没有完全适应,导致这次英语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但是她有信心下次考试时把成绩提上来。爸爸看到成绩单也不问她原因,直接就训斥周秀,这打击了周秀学好英语的积极性。爸爸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要全面了解孩子学习情况,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用心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3. 和孩子平等相处

爸爸要想跨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这样,亲子关系会更融洽。爸爸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是和孩子做朋友的基础。爸爸要放下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权威意识,放弃专制的管教方法,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采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 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爸爸要想和孩子做朋友,尤其要重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爸爸要做到真诚地和孩子沟通,多和孩子接触谈话、游戏等方式增加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董彦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无精打采。董彦的成绩本来就不理想,现在更差了。爸爸平时忙着工作,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董彦体验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心灵上的呵护,竟得了抑郁症。爸爸这时认识到自己教育的失误,于是主动减少了工作量,特地请假一周带孩子出去旅游。在旅途中,爸爸主动谈起和妈妈离婚的事情,董彦将自己心里的感受告诉了爸爸,爸爸也解释了很多问题。听了爸爸的话,她心里突然豁然开朗,体会到了爸爸的不容易。爸爸要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用关爱去化解孩子的疑惑,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和孩子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