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欲动北军(1 / 1)

修行在大宋 沐飞尘 1165 字 1个月前

新的住处真的挺清净,地方幽静,虽然不大但没有来往人声。

觉远其实并不在乎住处是否清静,佛门子弟越是在闹市,越能体现自己的佛心,闹市与山野又有何分别呢。

不过正如师父智通大师说的,既然闹市与山野没有分别,既然喧闹与安静没有区别,那我选择在山野也不能说明我的佛心不够,因为对我来说都一样。

觉远也是这么想的,但觉远很清楚,师父是因为超凡脱俗真的能做到,而他喜欢清静,其实是因为他修为不够罢了。

也同样如师父所言的那样,正视自己的不足,日日修行便是了。

在新住处住下后,觉远每天还是白天出去走走看看,不过这回不用挨饿了,大将军每天都会送来食物。

觉远每天只吃早上一顿,剩下的两顿他也没有拒绝大将军,而是施舍给城里吃不起饭的乞丐穷人。但他这回聪明了,他先观察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在确定他们跟之前遇到的村民不是一类人,他才把食物给他们。

大将军对觉远每天做的事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这位少林寺大师是在做什么。跟身边的亲信副将讨论这事儿,副将说大师们想的事跟我们不一样,可能佛门就要有个这样的修行过程,大将军咱们也不用多想,任觉远大师随便。

“或许吧。”李戎生不懂佛法,也不信佛,但还是尊重佛的。况且觉远大师虽然年纪轻轻,但其为人整个天下都知道,无论信不信佛提到觉远大师,谁不是由衷敬佩。

---

当解决了南军之后,陛下的信心更足了。

盘根错节的南军都能如庖丁解牛般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帝王在满意着新换上的臣子们的能力外,更多的是对自己执政的信心。

皇兄能把大宋打理的那么仅仅有条,那么强盛,他这个做弟弟也可以。都是一个父亲一个母亲的孩子,都会一样的强大。

他常在崇政殿里,对着空气说,“皇兄,您看弟弟做的不错吧?弟弟会继承您的遗志,继续把大宋的辉煌推向极致,让大宋在二十年内,或者最迟在三十年内吞并天下,让这个天下只有一个大宋,那些个梁国魏国西凉等,应该是我们大宋的州县,而不应与我们平起平坐。”

空气中的皇兄没有给他任何回应,这位帝王却仿佛感受到了皇兄的回应,点点头。

从未有过的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啊,年轻的帝王年轻的心,如初升的太阳般照的他整个人无比舒畅。

以前他每次来宫里,都能隐约看到皇兄脸上的疲惫,尽管只是很少很少。现在也做了帝王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皇兄会有疲惫之色。

应该啊。

虽然公务很多,虽然奏折很多,虽然很多事都要皇帝本人拿主意。但这些又怎么能被这种掌握天下的掌控感所带来的快感呢?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

只有帝王,只有盛世帝王才会有的。

皇兄应该满足,快意,安心,哪里会有疲惫呢?

再疲惫的生活,也无所谓了啊。

在下一步,就是解决帝王心中最想解决的北军问题了。

在他曾经还是晋王的时候,他被皇兄派去北军跟着大将军李戎生后面学习。那时候的他最怕李戎生了。

他连皇兄都不怕,但是唯独怕李戎生。

每当他跟李戎生在一起,他总会觉得浑身不自在,他连说话都不能随心所欲。每次去北军就像坐牢一样。李戎生也丝毫不在乎他晋王的身份,想批评就批评。他敢怒不敢言。

不过上次李戎生奉诏回京,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拜见他的时候,李戎生做的还算不错,礼数周全,说话恭谨。让帝王很满意,也让帝王觉得很痛快。你当年不是把我像学生一样骂吗,现在还不得在我面前乖乖说话。

哈哈,真是痛快。

现在想想就痛快。

眼下就要开始着手解决北军了。

北军和南军虽然都复杂,但南军的复杂是人员的错综复杂,而北军的复杂是人心向背。

解决南军重点在于对上官家族的控制,而解决北军重点则在于如何让百姓们不去关注。

北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高到若不是先帝的声望,恐怕要盖过陛下了。

人们不一定知道朝廷有哪些新政策,但一定知道北军最近打了什么仗。

北军,只要出手,就必胜。

这实在是太容易令人振奋了。这世上还有什么能比必胜的国家军队更让百姓引以为豪了?

咱们大宋天下第一,是因为有北军的强大啊。

正因为北军的这种特殊情况,所以解决完南军,现在面临解决北军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解决南军要困难更多。

兵部尚书说急不得,这话搁哪里都用得上,说了等于没说。身为帝王,他当然要好好想想从哪下手,但他得注意,千万不能把火引到他身上来。至少不能让百姓们把大部分怒火放在他这个皇帝身上,如果一定要放,就放在大臣身上,让大臣去背锅。

帝王很清楚,臣子们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做臣子的没有选择。

所以主动权就掌握在帝王手中,也只能必须掌握在帝王手中。

赵公公和李公公成为了帝王最信任的两个公公,前者就是拿出陛下遗诏的那位,不用赘言

,后面那个当时并不在宫内,但在随后的一系列短暂的更变中,他一切听凭当时还没有正式继位的晋王吩咐,绝不做任何别的动作,甚至还建言晋王这样那样可能更稳妥些。不容易激起变化。

所以自然而然两位公公就成了帝王的心腹。

这天两位公公刚好都在身边陪侍,帝王就把想对北军动手的念头告诉他们,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

其实大宋律例太监是不能干政的,从祖宗家法来讲,不能对政事发表意见,无论是朝堂上还是私下里都不能。

但私下里发不发表意见,没人看到没人管到,只要帝王同意或者是主动问,他们不发表也不行。

赵公公垂首站在一旁,想了想然后道:“陛下,北军之问题只在一人,只要解决一个人就一切迎刃而解,奴才以为,李将军也到了该下来的时候,如此下去大宋很危险”

其言下之意很明显是说北军被李戎生一人掌握假以时日未尝不会如淮南王那样举旗造反。“陛下,早早解决这个问题是最好的,越早越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