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型精神分裂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总体来说比较少见。病人起病隐蔽,发展缓慢,大部分病人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病,病症亦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早期表现类似神经衰弱,因此常常造成误诊。
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包括精神不振,注意力涣散,头晕,失眠等,病人喜欢呆坐思考,生活比较懒散,缺乏纪律,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什么事都一副漫不经心的态度,说话不多,且句子简单,单调,对人际交往渐渐失去兴趣,原本感兴趣的东西也不再感兴趣,和亲人疏远。
当病人向医生报告说,近来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变差,工作、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全身疲惫,四肢无力,心中有恐慌,心烦意乱,因为病人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精神病阳性症状,医生倾向于诊断神经衰弱,而不是精神性疾病。
严重时,病人神经衰弱症状加重,说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话,句子之间无联系,每句话都不完整,如同一个人随便敲击键盘敲打出来的文章,文字杂乱,意思支离破碎,说着一个话题,思维突然中断,转入下一个话题;出现思维贫乏的病人,不管你提出什么问题,病人的回答都很简单,有时简单到只有“是”、“不是”两种答案。病人还会做出古怪行为,如摔东西、因为小事儿与人争执,无理取闹。少数人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不清,出现幻觉、妄想,呆着不动,呈现木僵状态。病程至少两年,愈后效果较差。
梦萍的儿子今年13岁了。儿子从小就不是外向性格,上小学时甚至有些自闭,亲戚朋友间没有和儿子一般大的孩子,儿子也没有玩伴,因此他常一个人玩,一张拼图玩一天,一堆积木玩一天。梦萍一直担心儿子不善于交朋友,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小升初之后,梦萍又担心换了新的环境,儿子会不适应,结果儿子适应得比她还快,入学没几天熟悉了新同学,还结交了新朋友。
不过,梦萍渐渐发现儿子身上一些异于往常的地方。陪儿子做完功课,他玩电脑,摆弄乐高玩具,梦萍则摆弄她的绿植,研究食谱,这是爸爸不在家时,母子俩的日常活动。近来,梦萍发现儿子经常呆呆地坐着,不说话,也不玩,他还变得很懒散,书本、文具、衣服丢得到处都是,上学前要梦萍反复提醒,他才能一一收拾、归位。
儿子经常说他头疼,身体不舒服,梦萍带他去医院检查,未查出任何毛病,后来,儿子的情况变得糟糕起来。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老师刚讲完的知识点,下课时就被他忘了。儿子变得孤独,不愿意与人交往,对爸妈也比较冷漠,情绪不稳定,还欺负比他小的孩子。
梦萍问遍了同学、老师,也没搞明白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儿子不听话,梦萍就训斥他,儿子成绩下降,梦萍买了一堆提高记忆力的书,帮助儿子锻炼记忆力,可是效果都不明显。直到老公说,“要么去问问心理医生吧?”梦萍才意识到,儿子可能不是学习能力问题,也不是行为问题,而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
看着儿子一天天失去笑容的脸,梦萍泪水涟涟,她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和精神分裂症扯上关系,从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变成了冷漠无情的少年。儿子的话越来越少,渐渐对周围失去兴趣,从他的脸上,看不出悲伤,也看不出高兴,但有时他会异常兴奋,摔自己的东西,打妈妈,做一些离奇古怪的动作。儿子以前会经常念叨“我爱妈妈、我爱妈妈”,现在连“妈妈”都不愿意叫了。梦萍想靠自己照顾,帮助儿子好转,不想让才十多岁的儿子住进精神病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病人。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发病缓慢,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虽然此症被认为是没有思维失调症状的一种精神分裂症,但对青少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发展还是有影响的。有的父母因为不懂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将孩子的病症看作行为问题,觉得孩子不爱学习了,不听话了,学坏了,用恐吓、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有的父母则讳疾忌医,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出了精神问题,为了面子,耽误了及时的治疗。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不要害怕往精神疾病方面考虑,越早发现,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好处。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家庭支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精神上的刺激,对治愈疾病意义重大。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患精神疾病,父母更要做好心理准备——前文已经说过,精神分裂症遗传的概率是很高的。
美琳今年20岁,因言行异常持续两年,病情加重后的第3个月,被父母送医院救治。
两年前,美琳突然间不愿意工作了,对家人随意发脾气,后来说工厂里环境太吵,影响了她的健康,于是无故不去上班,待在自己房间里,不出门,也不见人。
家人发现她昼伏夜起,夜里起来好几次,凌晨时分,她的房间还亮着灯。有几次,妈妈夜里起来,发现她穿着睡衣在阳台上坐着,眼神空洞地看着窗外。长时间待在家里,美琳生活懒散,衣衫不整,不洗漱,不换衣服,也不按时吃饭。问她怎么回事,美琳只回答说心情不好。一个月后,妈妈带她到医院就诊,初诊为抑郁情绪,医生给开了些药,建议每星期做心理疏导,同时要求美琳家人注意观察。
两个月后,美琳情况有所改善,决定回工厂上班,但是每天闷闷不乐,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有时不请假擅自离开岗位,或者从工厂跑回家。被上司训斥,美琳干脆辞职回家,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每天精神恍惚,父母督促她出去找工作,美琳则埋怨父母不爱她。
美琳自行中断了心理咨询后,开始情绪糟糕,有时自言自语,有时大喊大叫,自己说干什么都没有劲头儿,活着没意思。父母劝美琳去看医生,她则声称自己没病,不愿意去看医生。父母都需要上班,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出事儿,遂把她送到医院,住院治疗。
经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发现美琳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是存在情感、思维障碍。做身体检查时,美琳不肯合作,要在父母哄骗下才肯配合医生,本人自述病情时,美琳很少开口回答问题,医生问十句,她最多回答一两句。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过程缓慢,情绪平淡,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病情,美琳只说“心情不好”,没有更深入的认识。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考虑前途、未来,想一直懒散下去,还说“睡着了就什么都不用想了。”医生最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单纯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