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型人格
有的人总是与人关系疏远,朋友很少,甚至只和亲近的家人来往,平时喜欢自己躲在房间里看书、思考、做白日梦。在别人看来,他们孤傲冷淡,好像对外界事物无动于衷,甚至超然洒脱,摆脱了尘世之苦。
这些人的内心真是如此吗?或许,超然只是表象,逃避才是实质。这种人或许在无意中用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尽管内心丰富,但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师范学院毕业后,泽宇到一所中学任教。可是,因为害怕人多的场合,他无论如何不愿意上台讲课,为此,他向主任请求,到图书馆去做管理员。实际上,泽宇的专业能力非常强,对教学也有独特的看法,经过主任的劝说,泽宇勉强同意上台。结果,第一次讲课他就搞砸了。看着坐在教室后面的老师和主任,泽宇一下子就慌了神儿,半天说不出话来,45分钟下来,结果可想而知。
泽宇在生活中也非常孤僻、胆小,和他人交往时也不愿意说话。在校期间,面对教学实习他就害怕,实在躲不过去才会勉勉强强地上台。到了实际工作中,讲课对他来说更是莫大的煎熬,尝试几次实在没有办法胜任讲课。无奈之下,主任只好把他安排到图书馆工作。
泽宇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所谓分裂样人格,又称为怯懦与自卑人格,表现为内倾、孤僻、胆小、懦弱、自卑、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也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尽管没有丧失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但是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差,没有进取心。他宁愿静坐沉思,沉溺于自我幻想之中,也不愿意为追求人生目标陷入激烈的竞争中。
泽宇的分裂样人格则表现在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做事,即使话到嘴边,也会犹豫一下,吞吞吐吐,手足无措。分裂样人格无法适应人多的场合,也无法胜任需要频繁与人交往的工作,如教学、文艺、公共关系等,对他们来说,图书馆、实验室、气象观测站、广播电视转播台、仓库等,会令其更加舒适,他们也适合从事宗教和过隐居生活。
分裂样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1975年,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分裂样人格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根据上海市青少年健康调查资料,其中分裂样人格占29%左右,接近三分之一。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分裂样人格的描述,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奇怪的、反常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当、表达意见不清,这些表现并不是因为其文化水平不够或智力障碍;出现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对人冷淡,对最近的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的感受;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喜欢单独行动,除了工作或生活中的必要接触,不喜欢主动与人交往。
分裂样人格常见于学习成绩不佳,工作能力不强,在群体中社会地位偏低的人身上。由于无法与人密切交往,体会不到深刻的情感,大多数分裂样人格患者终身不婚,即使结了婚,也以离婚告终。这类人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拒绝参加任何激烈的业余活动,他们的爱好仅限于读书、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个别人会在某一专业上表现突出,做出较好的成绩。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缺少创造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和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处在儿童阶段,个体有很长时间需要在父母亲的照顾下生存,这一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儿童受到指责,同时感受不到父母爱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变得没有能力付出和接受别人的爱。如果终日生活在谩骂、批评的环境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儿童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因此与父亲分离、独立,避免与父母身体上的接触,进而逃避接触其他人和事物。
另外一个原因是,分裂样人格患者无法适应挫折环境。在青少年期,分裂型人格患者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遭受失败和挫折后,他们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被自卑、怯懦、胆小所代替,成为他们的人格特征。当然,认知学派的理论家认为,分裂样人格患者在认知上存在障碍,他们的思想极度混乱和贫乏,缺少情绪反应,也不能接受复杂的情绪线索。有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儿童,与其他同智力水平的孩子相比,言语、动机发展比较迟缓。
分裂样人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精神分裂症。的确,一些研究证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前是分裂样人格,不过,也有另外一些研究证明,观察分裂样人格患者15年,甚至20年之后,极少有人出现精神分裂症发作。这是因为,分裂样人格非常稳定,通常从青少年期开始伴随人的一生。幸运的是,分裂样人格患者智力良好,性格特点并不一定给患者带来痛苦的生活,一些人还会在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上有所成就。
寻宁是一位统计员。从小时候开始,寻宁就不爱说话,性格孤僻内向,两个姐姐一起出去玩,他则闷在家里念书。寻宁在学校成绩一直很好,由于爱好文学,他将交朋友的时间用来看各种名著,平时,他也会写一点散文、诗歌,投稿到杂志社、报社,逢年过节,他还会亲自写对联,贴在家里的门上。
工作后,寻宁依然内向,除了必要的工作接触,几乎不和领导和同事交流,更不用说去交朋友;下班之后,他就一个人关在宿舍里,看书学习、写作,在生活上兴趣索然,喜欢旅行,却总是独来独往。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之后,寻宁开始对计算机感兴趣。于是,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来研究电脑,搞明白硬件之后,开始研究软件。
同事们看他整天忙忙活活的,却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办公室的大姐看他年龄也不小了,四处张罗着给他介绍女朋友,见面后,他却不知道开口说些什么,一连相亲几次都没成功。后来,他对找女朋友这件事儿也没有兴趣了,于是重新回到他的计算机世界里。没想到,一年之后,他竟然开发出了一个统计软件,既方便,又好用,连用电脑吃力的老同事都学会了。不久,寻宁的发明申请到了专利,他则从统计员转行去做软件开发。
分裂样人格的社会回避倾向比较严重,因此,一般人不会选择主动治疗。不过,治疗师也为这类人想到许多自助的方法,比如重新评价自己、尝试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情感体验、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见识一下不一样的生活。许多分裂样人格患者由于胆怯、害羞,宁愿抱残守缺,不愿意选择改变,因此,自助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对于分裂样人格的治疗,治疗师倾向于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认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接触。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一种表达情感的模式,从而让分裂样人格患者从孤僻、回避中走出来,尝试与人交往,学会接受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团体治疗中的角色扮演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患者在角色里尝试交往技巧,也会帮助其学习交往的技能。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分裂样人格、分裂型人格与人格分裂的区别。看到这些名词,相信很多人已经被搞糊涂了,面对这些字形、意思相近的专有名词,就像观赏倪瓒的画作,这一张是树木、青山和怪石,那一张也是树木、青山和怪石,第三张还是如此,若想分辨出其中的不同,非得要拿着放大镜,仔细观摩不可。
我们先来比较分裂样人格与分裂型人格。分裂样人格(schiziodpersonalitydisorder),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上的冷漠。这类人常被描述为冷淡、孤独、超然、缺乏情感,他们认为与人交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糟糕的。因此,他们长期回避人群,不喜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他们开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丧失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与之相似,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personalitydisorder)患者也表现出社会回避、情感表达受阻、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的症状。此外,分裂型人格还有偏执、多疑、关系思维、古怪信念或魔幻想法、错觉等症状。在偏执这一点上,分裂型人格患者和偏执狂有些相似,他们都认为别人在欺骗自己,或者对自己有敌意,患者之所以会感到人际焦虑,也是来自这种偏执的想法。
分裂型人格患者还会认为,一些偶然的事件和自己有关,比如街角的那家杂货店失火了,或者楼上的70岁老人在房间里跌倒。哪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他们也会扯到自己身上。患者的古怪信念则表现为,他们会认为别人能够看懂自己的心思,或者通过某种途径知晓自己此时的想法。产生错觉的时候,他们会看到壁画上的人影在晃动,看到前方的塑像对自己招手,某种程度上,这种错觉逼近于幻觉。
基于这些偏执的思维和古怪的想法,分裂型人格患者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他们喜欢将心思固定在一件事物上,或者沉浸在某种幻想中,由于缺乏经验,他们不甚了解别人的世界,在人群中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们拒绝与人亲近,而是靠猜想、臆测来调整人际关系,使得自己经常处在惴惴不安之中。这些想法表现在行为上,在他人看来便是言行怪异、思维奇特。某种程度上,分裂型人格患者的表现和精神分裂症有些相似,不过,程度没有精神分裂那么严重。
下面两位患者,一位是分裂样人格患者,一位是分裂型人格患者,看一看,你分得出来两者的不同吗?
乔治是一位退休的档案保管员,自从妻子去世之后,他一直一个人生活,平日里,除了和邻居简单地打招呼之外,他不和任何人交往。他觉得与人交谈,与人来往,纯粹是浪费时间,当别人主动和他交流时,他觉得非常不舒服。
乔治偶尔会去酒吧坐一下午,但也只是一个人坐着,不和任何人聊天。乔治从年轻时就热衷于阅读,对很多领域都很了解,阅读之后,他会将书上、报纸上有意思的部分做成简报,收集起来。不过,他从来不会和周围的人交流他的阅读心得,连妻子也不例外。独居后,他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看报,将看到的信息归类,周围的年轻人称他为“年老的孤独者”,乔治对此并不在意。
其实,乔治从小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乔治没得到过太多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很淡漠,父母去世的时候,他表现得无动于衷;妻子去世的时候,他只是显得有些遗憾,并没有多么伤心。在这个世界上,乔治和他的简报册、他的狗德比最亲近,除此之外,没有人能成为他的挚爱。
38岁的珍妮和乔治住在一个街区,她也是一个感情上的“孤独者”。与乔治不同的是,她没有退休,而是从来没有工作过。从成年之后,珍妮就靠领救济金生活,她一点都不想出去工作,因为,她在等待一个特殊使命的降临。
珍妮坚信,她是具有超能力的人,有一双透视他人心灵的眼睛。超能力让她觉得自己肩负拯救世界的任务,而她唯一缺少的是使者的来信。为此,她什么都不做,每天守在家里等待。由于个人时间太多,她不是躺在沙发上做白日梦,就是守着电视看肥皂剧,她觉得自己被社会孤立,被迫忍受无穷无尽的孤独,因此对他人毫无好感。实在觉得无聊的时候,她也会试着找找工作,到便利店收银,或者到咖啡店做女侍者,没过多久,她就会选择辞职——因为周围人对她不够友好。
很显然,拒绝与他人交流、缺乏情感体悟的乔治是分裂样人格,而同样不与人交往、甚至带着不切实际幻想的珍妮,则是分裂型人格。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孤独、社会回避、缺乏情感表达,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胆小、怯懦,后者偏执、多疑,两者都比较冷漠,缺乏社交能力,无法舒适地进行人际交往。
至于人格分裂,则是一个与这两者都不太相关的概念。用“解离性人格障碍”来解释人格分裂似乎太过抽象,“多重人格”一词则直观很多。所谓多重人格,即一个人具有两个人格甚至更多,就像一个躯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人格分裂是一种隐藏的流行病,而多重人格只是其中一型。
人格分裂在临**并不常见,多见于戏剧当中,如电影《致命ID》、《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美丽心灵》等。人格分裂的人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有的人是自觉的,有的人则是不自觉的。人格分裂患者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社会关系糟糕。当然,有的患者能够带着不同的人格一起生活,如英国女画家Kim Noble——她身上有12个人格,而且,每一个人格都能画出不同风格的画作,有的喜欢画抽象画,有的喜欢雕刻,有的画风忧郁,有的画风明朗。这12个人格让Kim Noble多年来辗转各大医院求医,后来,这12个人格让她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