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 / 1)

中国文学常识 郑振铎 486 字 6个月前

衍前期归有光之绪余的桐城派的古文,在这时期也显着异常的光芒,给后一世纪以很大的影响。桐城派古文家之中心为姚鼐,在鼐之前者,有方苞、刘大櫆。这三人皆为安徽桐城人,故世号之为“桐城派”。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著《望溪文集》。他的古文稳重而淡远,所缺的却是才气。

刘大櫆,字耕南,号海峰,其文较苞为尤下,无足称。

姚鼐(1730—1814),字姬传,一字梦谷,曾受业于大櫆。自他出来,所谓桐城派之古文始光大而有影响于世。他著《惜抱轩集》,又编《古文辞类纂》,以示所谓古文之准的。鼐的古文也未有多大的才气,而醇厚清远是其特色。当时汉学之威风披靡一世,学者竞事考证,诋斥宋儒,鼐则颇与这个潮流相抗,以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不可缺一。义理为干,然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后来桐城派诸作家皆守此训言而无违。

当时即受桐城派之影响而别成一支流者有阳湖派。这一派的中心为恽敬及张惠言。

敬(1757—1817),字子居,阳湖人,他著《大云山房集》,文亦清远有情致。故谓之“阳湖派”。

惠言(1761—1802),字皋文,武进人,著《柯茗文集》。他是多方面的作家,才气殊横逸,于经学则有特长的研究,于骈文则成一大家,于词则亦成为一派而有很大的影响,于古文,亦雄伟有气魄,高出于当时古文诸子。

不以古文家著称,而善于条畅明达之风格叙写事理者,有蓝鼎元、全祖望、戴震、崔述、章学诚、焦循诸人。

蓝鼎元(1680—1733),字鹿洲,漳浦人,为官有能名。世俗所传《蓝公案》(小说)即为叙述他的政绩者。著《鹿洲集》。

全祖望(1705—1755),字谢山,鄞县人,著《鲒埼亭集》,其中史料极多。

戴震字慎修,一字东原,休宁人,为当时经学大师,影响极大,著《戴氏遗书》。

崔述(1740—1816),字东璧,大名人,著《崔东璧遗书》,以谨慎的不苟信的态度,去研究古书古史,发现了不少前人所未见到的疑点,改正了不少前人所疏忽的错误。当时未有什么影响,近来始为时人所推许甚至。

章学诚字实斋,会稽人,以《文史通义》一书博得了不朽的荣名。尝以儒者的眼光,痛诋袁枚。

焦循(1763—1820),字理堂,甘泉人,为当时经学专家之一,著《雕菰楼集》。他的《剧说》,在戏剧研究上是一部很有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