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五代史平话》一类的“讲史”,是这个时期内最流行的小说体裁。差不多自开辟至两宋的史迹,都有讲述。《开辟演义》为周游作,叙盘古开天辟地,至周初的事为止。《东周列国志》则叙周室东迁至秦灭六国的事。又有《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以置于《三国演义》之前,《西晋演义》(亦名《后三国演义》)、《东晋演义》以继于《三国演义》之后。与《隋唐志传》并行于世者,亦有《说唐前传》《说唐后传》。继之者,又有《五代残唐》及《飞龙传》等。《五代残唐》中之英雄为李克用及其嗣子李存孝;《飞龙传》有2种,一种较近于史实,一种则叙赵匡胤三打韩通诸事。大约这些演义都是民间所认为最流行的历史教科书的。所有民间的历史常识差不多都是由这种书中得到的。但这种小说的作者,文笔都极钝笨而干枯,又无精切的描写能力,叙事又都依附于史迹(有的则逞空想以创造种种的英雄),异常的草率,比之《三国志》尚远为不及,所以没有什么可详叙的价值。
还有一类,可算得是上面叙的历史小说的旁支,就是以一个英雄为叙述的中心的讲史:如《精忠全传》(吉水邹元标编次),叙宋南渡时岳飞的始末;《英烈传》(一名《云合奇纵》),叙明开国时诸功臣事,特别表扬郭英之战功;《征东征西全传》,叙薛仁贵、薛丁山、薛刚诸人的功绩;《杨家将》,叙杨业、杨延昭(六郎)、杨宗保诸人的事迹;《五虎平西南传》,叙狄青**平诸国事,在民间都有极大的势力与影响,至今还有无数的人执着这些书读,为这些英雄忧喜,舞台上也极常地表演他们的故事。这些小说,大半的叙述都是虚幻的,不根据于历史的。但前后的事实,以一人为中心,较之《东周列国》诸讲史之人物过多,叙述散漫者,实更足动人。可惜他们的叙写太幼稚了,不能成为第一流的历史小说。
《隋炀艳史》约产生于16世纪,叙隋炀帝的始末。采用《大业拾遗记》《开河记》《迷楼记》《海山记》以及诸史书,几乎无一句无来历。褚人获在1675年增订《隋唐志传》,前10余回即完全采用《艳史》之文。全书共40回,结构殊为完密,在许多讲史中,这可算是较好的一部。
又有《梼杌闲评》,不知作者姓名,叙魏忠贤及客氏之罪恶,而纬以因果报应之说。
《女仙外史》,吕熊作,叙青州唐赛儿之乱,亦杂以怪诞妖异之言。他们的叙写虽较一般讲史进步,然实无什么可观的,在民间也没有什么影响与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