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 / 1)

中国文学常识 郑振铎 1603 字 6个月前

在本章的最后,须略述本时代的诗人与散文作家。本时代的重要作品为小说与戏曲,诗与散文则殊呈寥落不振之状。明人以模拟古人为务,以互相标榜诋諆为习,或流于浅率,或故为僻涩幽诡,可传之作殊少。到了末叶,有钱谦益、吴伟业出,风气才为之一变,而诗与文亦入于精莹浑厚之境,开始了以下两个世纪的波涛汹涌、气象万千的文坛。

永乐之际的作家,有杨士奇、解缙、杨溥诸人,他们是政治家,而非文人。及李东阳起,倡宗杜之说,乃开了拟古之端。

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人,生于公元1447年,死于公元1516年,著有《怀麓堂集》。

继李东阳之后者为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及王廷相,当时号为“七子”,以复秦汉文、盛唐诗相号召,其影响波及于天下,成了后来文坛争执的中心。

李梦阳(1472—1529),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人,著有《空同集》。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人,著有《大复集》。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

边贡字廷实,历城人。

王九思字敬夫,鄠县人。

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人。

“七子”以李、何为领袖,然梦阳之作品,拟古之作而已,景明则能自抒性灵。

当时,未受七子影响,而以清快谐奇,所谓“才子之文”著称者,有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吴县人。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人。

文徵明号衡山,长洲人。

他们三人的行为,正与他们的诗文一般,以**惊俗,为世所訾。然其所作亦间有清逸可喜之作。

继李、何七子之后者,又有“后七子”,为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及吴国伦,皆扬复古之波者。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

王世贞号弇州山人,有《弇州四部稿》。

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临清人。

宗臣字子相,扬州人。

梁有誉字公实,顺德人。

徐中行字子舆,长兴人。

吴国伦字明卿,兴国人。

后攀龙死,谢榛又被摈于他们,于是改称为“五子”,以世贞为首领。继之者有“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之称,俱为无甚可注意的作家;最后有“末五子”者,为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及赵用贤,较之前人,殊为杰出。

李维桢(1547—1626),京山人,以诗著。

屠隆,则以作剧名。

胡应麟字元瑞,兰溪人,亦以切实之学问著。

未被列于“七子”“五子”者,有王守仁、王慎中、唐顺之、杨慎、徐渭诸人。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倡“良知”之说,影响极大,在当时诸文人中,功业最盛,诗文不依傍古人,而格律整严。

王慎中(1509—1559),字思道,晋江人,号遵岩居士,以淡永条达之古文著。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武进人,与慎中齐名,亦善拟作唐、宋人之“古文”。

杨慎,以诗著名,所作极多,于诗文集及剧本之外,又著诗话,编《词林万选》。

徐渭(1521—1593),以作剧著,诗文亦奇僻有逸气。

在“五子”“七子”极盛之时,明显的与他们对抗的有归有光、茅坤诸人。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提倡唐、宋之古文,以清顺有情致,为文章之极轨,不尚诡怪,亦不尚绚丽;所极力摹拟者为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诸人之文,影响于后两个世纪甚大。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别号鹿门,归安人,刊唐、宋八家古文,后来所谓古文宗匠之“唐宋八家”,其名即始于坤,然坤之文殊疏浅,不能自立为一家。

明之末叶,有袁氏兄弟及钟、谭、张、陈、钱、吴诸人,各趋一途,各有一部分的势力。

袁宏道字无学,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著称于世,被称为“三袁”,其文殊诡怪,号为“公安体”。

钟惺(1574—1624),字伯敬,竟陵人,与同里谭元春(字友夏),并驰声于世,其诗文被号为“竟陵体”。元春之诗,较为深挚。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太仓人,复社首领,所编有《汉魏百三名家集》。

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又字卧子,华亭人,幾社首领,善为骈文及词。此二人皆欲复振李、王之绪余者。

以上诸人,主张虽各不同,然其伤于拟古与空疏,无独特的浓挚的风格则一。

钱谦益与吴伟业为明代文人之鲁灵光殿,为清代文人之开山祖,其诗文独高出于上述诸人,如泰山之峙于土阜之中,如白鹤之立于鸡群。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在明末为文章宗匠。清兵入关,谦益迎降,以是颇为世人所讥弹。乾隆间曾下诏焚弃其诗文集。

吴伟业之诗悲惋悽丽如其曲,故国之思,时时流露。又常作咏歌时事之长诗,时称之为“诗史”。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人为明之遗老,入清,不仕,夫之且遁入深山。

宗羲(1610—1695),少以义侠著,及明亡后,著《明夷待访录》,独到之见极多。

顾炎武(1613—1682),著《日知录》,为最负盛名的笔记之一,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真恳的为学的态度。

侯方域、魏禧、汪琬,亦为明之文人而入清者,齐名于当时,衍“古文家”之绪。

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有《壮悔堂集》。

禧(1624—1680),字冰叔,宁都人,与兄际瑞、弟礼,并名为“宁都三魏”。

琬(1624—1690),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人,为宗归有光之古文作者,著《钝翁类稿》。

清之诗人,以施闰章、宋琬为宗,时称“南施北宋”。

闰章(1619—1683),字尚白,号愚山,江南宣城人,著《学余堂集》。

琬,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著《安雅堂集》。

略后于施、宋而较他们为伟大者为王士禛、朱彝尊,他们的诗在当时影响极大,卓然足以自立。

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力倡神韵之说,为后来诸诗人开辟了一条大路,论者称之为“清代第一诗人”。著有《带经堂集》。

彝尊(1629—1708),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人,著作的方面极多,于诗词外,古文亦自成一家,编《词综》及《明诗综》,又著《经义考》,俱为当时很重要的著作。他的词尤为后人所宗式。

纳兰性德与泰清君为清初两个重要的“词人”,而皆满洲人。

性德(1655—1685),字容若,为明珠子,以清才著,其词缠绵清惋,为当代冠,著《饮水诗词集》。

泰清君为清代女诗人之最著者,作《东海渔歌》。

时人谓性德、泰清君之词,为“男中后主,女中清照”。

性德之挚友顾贞观,亦以词名,著《弹指词》。

同时有徐(1636—1708),字电发,亦以词名,著《词苑丛谈》,为最重要的“词话”。

查慎行、陈维崧亦为当时著名诗人。

慎行字悔余,号初白,海宁人,著有《敬业堂集》。

维崧(1624—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人,其词与骈文,殊有名于世,骈文气度豪放,开后来诸作家之先路,著有《湖海楼集》。

金圣叹以文艺批评家著称。在这个时代,没有一个著名的批评家,所可称者,仅圣叹一人而已。圣叹,本名张采,长洲人,有奇才,与徐渭同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以科场失意,乃绝意进取,更名金喟(又名人瑞),字圣叹,拟着手取天下才子文遍评之,所评者有《水浒》《唐诗》《西厢》等,在当时影响极大,言论亦极大胆,言人所不敢言、不能言,颇有许多可以永传者。文字亦犀利而能深入,纡曲而能尽情,如水云之波**。但他中了当时评选时文之习气过深,每把原文句评字赞,迁就己意,有如肢解鳞割,反使读者不能见原作之真意。这是他的大病。后来评家中此病者最多,皆为衍他的绪余者。入清,因事被官吏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