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 / 古代军队攻坚的主要武器(1 / 1)

下象棋的人都知道用炮,炮是用于远距离攻击的。这个“炮”,是用石头当炮弹的。1952年北京修建陶然亭公园时,挖出几个像足球大小的圆石头,也有像大皮球大小的,看来是北宋攻辽时所用的炮弹。

从长武器进一步发展到远距离杀伤武器的炮,人们的手臂又延伸得长一些了。

用石头作炮弹,用木头作炮床,应用杠杆的原理,把石弹抛得远远的,用以攻城,是中古时代最厉害的武器。炮床的形式、种类,公元1044年左右编成的《武经总要》有总结性的记录。

但是用石炮不始于宋,大体上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十四五世纪,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范蠡兵法,飞石重二十斤,为机发行五百步。(43)三国时有发石车,用机鼓轮发石,飞击敌城,可以打到几百步以外。(44)隋末李密攻洛阳,以机发石,号将军炮。(45)唐太宗围洛阳宫城,用大炮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46)645年李勣攻辽东城,用抛车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47)956年,周世宗攻寿春,视察水寨,过桥的时候,下马取一石,拿到水寨作炮石,从官也跟着人人搬一块石头(48),用方舟载炮,从淝水中流攻城。(49)宋仁宗时侬智高攻广州,把石头琢圆为炮,一发就杀几个人。(50)宋仁宗很重视这一武器,在京城开封城北,专门修建炮场,亲自检阅练习,又修了一个城西炮场。(51)1126年金人围攻开封,取城外宋军所准备的炮石,立炮架数百攻城,抛掷如雨,宋军中炮死的日不下数十。(52)刘豫攻大名,用炮车发断碑残碣攻城,城上的楼橹都被打坏,守城将士用盾障身,多被碎首。(10)一直到元朝末年,明徐达围攻苏州,叛将熊天瑞教城中做飞炮,城中的木头石块都用完了,拆祠庙民居为炮具。(11)明军也用炮攻城,张士诚的兄弟张士信在城楼上督战,被炮石打死。(12)

10《宋史》卷四百四十八,《郭永传》。

11 吴宽:《平吴录》。

12《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刘辰:《国初事迹》。

炮弹非用石头做不可,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用冰和泥的,如公元1004年契丹攻沧州,城中没有炮石,就用冰代炮石拒守。(53)攻安州,陈规固守,用泥作炮弹,敌人攻不下,只好走了。(54)

在这一千多年中,炮是军队攻坚的主要武器,但在公元十世纪左右,应用火药的火炮也发明了,以后石炮就逐步为火炮所代替。

古代的统治者们在外交的时候,向来主张和平发展的政策。用他们的话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从经济的观点看,打仗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从利害的观点看,打仗要花一大笔钱,占领又得费事,不幸打败仗越发划不来。还是和平相处,保境安民最划算。

(1) 《宋史》卷二六四,《宋琪传》。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四九。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四。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七、五八。

(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四。

(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六。

(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六。

(1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一。

(1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

(1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六。

(1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〇;沈括:《梦溪笔谈》。

(14) 《宋史》卷二八七,《兵志》一。

(15) 《长编》卷一四九、一五五。

(16) 《长编》卷二〇;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三。

(17) 《长编》卷二一四。

(18) 《长编》卷五〇。

(19) 《宋史》本传,卷一一八、一三二、一三三、一五七、一七〇、一七九、二五四、二五七。

(20) 《长篇》卷二五九,注引陈师道:《谈丛》。

(21) 《宋史》卷二七一《赵延进传》,卷二五七《李处耘传附李继隆传》;《长编》卷二〇;《武经总要》后集三。

(22) 《宋史》卷二六八,《王显传》。

(23) 《长编》卷三〇。

(24) 《长编》卷四四。

(25) 《长编》卷一二六;《欧阳修文集》三,《晏公神道碑铭》。

(26) 叶梦得:《石林燕语》九。

(27) 《宋史》卷二六七,《李惟清传》。

(28) 《长编》卷二三七。

(29) 《长编》卷二四八。

(30)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卷二;《通典》卷一五七。

(31) 《资治通鉴》卷六六。

(32) 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九。

(33) 《资治通鉴》卷二〇六。

(34) 《旧唐书》卷一〇九。

(35) 《新唐书》卷九二,《阚棱传》。

(36) 《左传》鲁隐公三年。

(37) 《三国志·魏志》卷一,此为作者自译。

(38) 《三国志·魏志》卷八,《公孙度传》。

(39) 《三国志·魏志》卷八,《王观传》。

(40) 《晋书》卷二、三、七。

(41) 《宋史》卷二七五,《谭延美传》。

(42) 刘辰:《国初事迹》。

(43) 《文选》,潘岳:《闲居赋》注。

(44)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九,《杜夔传》注引傅玄记马钧事。

(45) 《新唐书》卷八十四,《李密传》。

(46) 《资治通鉴》卷一八八。

(47)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高丽传》。

(48) 《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49) 《五代史记》卷三十三,《刘仁瞻传》。

(50)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三。

(5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

(52) 丁特起:《靖康经闻》。

(5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54)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