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 1)

不得已大加减削,宗藩日困。(149)枣阳王祐(左木右恩)“请除宗人禄,使以四民业自为生,贤者用射策应科第”,不许。(150)万历二十二年(1594)郑靖王世子载堉请许宗室皆得儒服就试,无论中外职,中式者视才品器使(151),从此宗室方得出仕。国家竭天下之力来养活十几万游**无业的贵族游民,不但国力为之疲敝不支,实际上宗室又因不能就业而陷于贫困,势不能不作奸犯法,扰害平民。这也是当时创立“祖制”的人所意想不到的。

成祖削藩的结果,宁、谷二王内徙,尽释诸王兵权,北边空虚。按照当时的情势,“四裔北边为急,倏来倏去,边备须严。若畿甸去远而委守将,则非居重取轻之道”(152)。于是有迁都北京之计,以北京为行在,屯驻重兵,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太宗靖难之勋既集,切切焉为北顾之虑,建行都于燕,因而整戈秣马,四征弗庭,亦势所不得已也。銮舆巡幸,劳费实繁。易世而后,不复南幸,此建都所以在燕也。(153)

合军事与政治中心为一,以国都当敌。朱健曾为成祖迁都下一历史的地理的解释。他说:

自古建立都邑,率在北土,不止我朝,而我朝近敌为甚。且如汉袭秦旧都关中,匈奴入寇,烽火辄至甘泉。唐袭隋旧都亦都关中,吐蕃入寇,辄到渭桥。宋袭周旧都汴,西无灵夏,北无燕、云,其去契丹界直浃旬耳。景德之后亦辄至澶渊。三治朝幅员善广矣,而定都若此者何?制敌便也。我朝定鼎燕京,东北去辽阳尚可数日,去渔阳百里耳。西北去云中尚可数日,去上谷亦仅倍渔阳耳。近敌便则常时封殖者尤勤,常时封殖则一日规画措置者尤亟。是故去敌之近,制敌之便,莫有如今日者也。(154)

建都北京的最大缺点是北边粮食不能自给,必须仰给东南。海运有风波之险,由内河漕运则或有时水涸,或被“寇盗”所阻,稍有意外,便成问题:

今国家燕都可谓百二山河,天府之国,但其间有少不便者,漕粟仰给东南耳。运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黄,自黄而汶,自汶而卫,盈盈衣带,不绝如线,河流一涸,则西北之腹尽枵矣。元时亦输粟以供上都,其后兼之海运。然当群雄奸命之时,烽烟四起,运道梗绝,惟有束手就困耳。此京师之第一当虑者也。(155)

要解决这两个困难,第一必须大治河道,第二必须仍驻重兵于南京,镇压东南。成祖初年,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而海运多险,陆运亦艰。九年(1411)命宋礼开会通河,十三年(1415)陈瑄凿清江浦,通北京漕运,直达通州,而海陆运俱废。(156)运粮官军十二万人,有漕运总兵及总督统之。(157)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仍设五府六部官,并设守备掌一切留守防护之事,节制南京诸卫所。(158)

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十八年(1420)北京郊庙宫殿成,诏以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159)在实际上,自七年(1409)以后,成祖多驻北京,以皇太子在南京监国。自邱福征本雅失里汗败死后,五入漠北亲征。(160)自十五年(1417)北巡以后,即不再南返。南京在事实上,从七年(1409)北巡后即已失去政治上的地位,十九年(1421)始正式改为陪都。

迁都之举,当时有一部分人不了解成祖的用心,力持反对论调:

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161)

仁宗即位(1425)后,胡濙从经济的立场“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162)。于是又定计还都南京,洪熙元年(1425)三月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五月仁宗崩,迁都之计遂又搁置不行。(163)一直到英宗正统六年(1441)北京三殿两宫都已告成,才决定定都北京,诏文武诸司不称行在,仍以南京为陪都。(164)

成祖北迁以后,三面临敌,边防大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加上太原、固原,是为九边。(165)每边各设重兵,统以大将,副以褊裨,监以宪臣,镇以开府,联以总督,无事则画地防守,有事则掎角为援。(166)失策的是即位后即徙封宁王于江西,把大宁一带地(167),送给从征有功的朵颜三卫,自古北口至山海关隶朵颜卫,自广宁前屯卫西至广宁镇白云山隶泰宁卫,自白云山以北至开原隶福余卫。而幽燕东北之险,中国与夷狄共之,胡马疾驰半日可抵关下。

辽东广宁、锦义等城自此与宣府、怀来隔断,悬绝声不相联。(168)又以东胜(169)孤远难守。调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而墟其地。(170)兴和(171)为阿鲁台所攻,徙治宣府卫城而所地遂虚。(172)开平(173)为元故都,地处极边,西接兴和而达东胜,东西千里,最为要塞。自大宁弃后,宣、辽隔绝,开平失援,胡虏出没,饷道艰难,宣德五年(1430)从薛禄议,弃开平,徙卫于独石。(174)后来“三岔河弃而辽东悚,河套弃而陕右警,西河弃而甘州危”(175),国防遂不可问。初期国力尚强,对付外敌的方法是以攻为守,太祖、成祖、宣宗三朝皆大举北征,以兵力逼蒙古人远遁,使之不敢近塞。英宗以后国力渐衰,于是只以守险为上策,坐待敌来,诸要塞尽弃而边警由之日亟。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入寇围北京。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俺答入寇薄都城。这两次的外寇都因都城兵力厚不能得志,焚掠近畿而去。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北上,宣府和居庸的守臣都开门迎降,遂长驱进围北京,太监曹化淳又开门迎入,明遂亡。由此看来,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学子们在通过考试之前,上层的统治者们从不把他们当人看待,加以种种虐待。但是,在成为秀才、举人、进士之后,便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了,和庶民不同了,他们分享了统治阶级的特权,成为特权阶级。

(1)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

(2)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

(3)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九,《元建国始用文义》条。

(4) 孙宜:《洞庭集·大明初略》四:“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载《清华周报》三十周年纪念号。

(5) 祝允明:《九朝野记》卷一。

(6)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7) 以上并据玄览堂丛书本《昭代王章》。

(8) 宋濂:《芝园续集》卷四,《故岐宁卫经历熊府君墓铭》;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

(9) 吕毖:《明朝小史》卷二。

(10) 《明成祖实录》卷九〇;沈德符:《野获编》卷三〇,《再僭龙凤年号》。

(11) 《明成祖实录》卷五六、九六、二〇〇。

(12) 本节参看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13)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九、卷二〇二;《明史》卷一三八《周祯传》,卷一四〇《道同传》。

(14) 《明太祖实录》卷七一、卷一九〇。

(15) 《明太祖实录》卷五〇;《明成祖实录》卷三三。

(16) 《明律》卷六,《户律》。

(17) 《明太祖实录》卷三〇。

(18) 《明史·太祖本纪》。

(19) 吴晗:《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国》五,载《清华学报》十一卷二期。

(20) 《明太祖实录》卷六八。

(21) 吴晗:《明代之粮长及其他》,载《云南大学学报》第二期。

(22) 《大诰三编》,递送潘富第十八。

(23) 吴晗:《明代之粮长及其他》。

(24) 《明史》,《食货志》一,《田制》。

(25)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明太祖实录》卷二三〇作:粮储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余石。《元史》卷九三,《食货志》,《税粮》。

(26) 《明史》,《食货志》,《户口》。《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天下郡县更造赋役黄册成,计人户一千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

(27)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农桑》。

(28) 《大诰续诰》四五。

(29)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一。

(30)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六。

(31) 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九,《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掘兴人才疏》。

(32) 《明太祖实录》卷一五〇。

(33) 《弘治大明会典》卷一一三。

(34) 《明律》卷一五,《兵律》。

(35) 《大诰续诰》,互知丁业第三。

(36) 《大诰续诰》,辨验丁引第四。

(37) 吴晗:《传·过所·路引的历史——历史上的国民身份证》,载1948年1月《中国建设》月刊五卷四期。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342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二卷,《哥达纲领批判》,32页。

(40) 《明太祖实录》卷六。

(41)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42)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九。

(43)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二。

(44) 谈迁:《国榷》卷六。

(45)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九。

(46) 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五,《施孝先墓表》。

(47) 吴宽:《匏翁家藏集》卷四十三《尚书严公流芳录序》;《明史》卷二百九十六,《郑濂传》。

(48) 宋濂:《朝京稿》卷五,《上海夏君新圹铭》;《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二,《恭题粮长赦谕》。

(49)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

(50) 《明太祖实录》卷七十。

(51)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五。

(52) 《明太祖实录》卷一〇二。

(53)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54) 《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二,《赋役》;《匏翁家藏集》卷四十三,《尚书严公流芳录序》。

(55)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

(56) 《明太祖实录》卷一〇一。

(57) 《大诰续诰》卷四十七。

(58) 《大诰续诰》卷二十一。

(59) 黄省曾:《吴凤录》。

(60) 宋濂:《朝京稿》卷五,《上海夏君新圹铭》。

(61)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

(62)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一;此为作者自译。

(63) 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一,《凤阳丐者》。

(64)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

(65) 《大诰续诰》第四十五,《靠损小民》。

(66)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

(67) 《贝清江集》卷十九,《横塘农诗序》。

(68) 方学孺:《逊志斋集》卷二十二,《采苓子郑处士墓碣》。

(69) 《匏翁家藏集》卷五十八,《莫处士传》。

(70) 《匏翁家藏集》卷六十一,《先考封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府君墓志》。

(71) 《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七,《先世事略》。

(72) 《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七,《先世事略》。

(73) 《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三,《怡隐处士墓表》。

(74) 《匏翁家藏集》卷七十四,《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致仕朱公墓表》。

(75) 《匏翁家藏集》卷五十八,《莫处士传》。

(76)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77)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

(78)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八十。

(79) 《明史》卷一三六,《陶安传》。

(80) 《明史》卷一三五,《叶兑传》。

(81)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一;《明史》卷一二九,《冯胜传》附《冯国用传》。

(82) 旧名建业、建康、金陵,元为集庆,明太祖克集庆后以为应天府,洪武二年(1369)以为南京。十一年(1378)改为京师,成祖北迁后以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文中为行文便利计,除引原文处仍其原称外,一律称南京。

(83) 丘濬:《大学衍义补》,都邑之建。

(84) 刘辰:《国初事迹》。

(85) 黄光昇:《昭代典则》。

(86) 《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

(87)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

(88) 《明史》卷四〇,《地理志》一。

(89) 《明史》卷一四七,《胡广传》。

(90) 《明史》卷一一五,《兴宗孝康皇帝传》。

(91) 姜清:《姜氏秘史》卷一。

(92) 郑晓:《今言》卷二七四。

(93) 《明史》卷一一五,《兴宗孝康皇帝传》。

(94) 《春明梦余录》卷一。

(95) 何孟春:《余冬录》卷二。

(96)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〇三,江南一。

(97)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

(98) 何乔远:《名山藏》卷一,《分藩记》。

(99) 何乔远:《名山藏》卷一,《分藩记》。

(100) 《明史》卷九十,《兵志》二,《卫所》。

(101) 《明史》卷一一六,《诸王传序》。

(102) 《皇明祖训》兵卫条。

(103) 《皇明祖训》兵卫条。

(104) 《明史》卷一一七,《宁王传》。

(105)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

(106)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边防》。

(107) 祝允明:《九朝野记》卷一。

(108) 《明史》卷一一六,《晋王传》。

(109)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110) 《皇明祖训》法律条。

(111) 《皇明祖训》法律条。

(112)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113) 《明史》卷一三九,《叶伯巨传》。

(114) 尹守衡:《明史窃革除纪》。

(115) 《明史》卷一四一,《黄子澄传》。

(116) 《明史》卷一四三,《高巍传》。

(117) 高皇后无子。懿文太子标、秦王樉、晋王棡,李淑妃出。燕王棣,周王橚,碽妃出。均为高皇后养子,故燕王起兵时冒称高后嫡子,以图耸动天下耳目,且以为三兄俱死,己伦序当立。(吴晗:《明成祖生母考》,载《清华学报》十卷三期。)

(118) 《明史》卷一四一,《黄子澄传》。

(119)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五;《明史》卷一四一,《齐泰传》。

(120) 《明史》卷四,《恭闵帝本纪》。

(121)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122) 《明史》卷五,《成祖本纪》一。

(123)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124) 《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

(125) 《明史》卷四《恭闵帝纪》,卷五《成祖纪》一,卷一四四《盛庸传》,卷一二六《李文忠传》,卷一二五《徐达传》;《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六。

(126) 《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八。

(127) 《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传》。

(128) 《明史》卷五,《成祖本纪》一;钞本《燕王令旨》。

(129) 作者有专文讨论,参阅《大公报·史地周刊》第十三期《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1934年12月24日)。

(130) 王世贞:《锦衣志》。

(131) 《明史》卷三〇四,《宦官传序》。

(132) 《明史》,《成祖本纪》二。

(133) 《明史》,《成祖本纪》二。

(134) 《明史》,《成祖本纪》二。

(135) 《明史》卷三〇四,《宦官传序》。

(136) 《明史》卷一三八,《薛祥传》。

(137)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

(138) 《明史》卷一六三,《李时勉传》。

(139) 《明史》卷一三八,《杨靖传》附《严德珉传》;卷二八五,《孙(上艹下贲)传》。

(140) 《明史》卷三二八《朵颜三卫传》。《成祖本纪》二:永乐元年三月“始以大宁地畀兀良哈”,《兵志》三同。按兀良哈为地名,在潢水(即西拉木伦Xir Moron River)北。西起兴安岭,东至哈尔滨、长春等平野。南有全宁卫,更南有大宁卫。《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九六:“二十二年五月辛卯,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以居降胡。”明人习称泰宁、朵颜、福余为兀良哈三卫,更节为兀良哈。兀良哈及三卫之名称由来,详见日本箭内亘:《兀良哈三卫名称考》。

(141) 万言:《管邨文钞内编》二,《诸王世表序》。

(142) 《明史》卷一二〇,《诸王传赞》;卷一一九,《襄王传》。

(143) 《明史》卷一一九,《崇王传》。

(144) 《明史》卷一一八,《韩王传》《唐王传》。

(145)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二,《明分封宗藩之制》。

(146) 《明史》卷一一六,《诸王传序》。

(147) 《明史》卷二一四,《靳学颜传》。

(148) 《明史》卷八二,《食货志》六。

(149) 《明史》卷一〇〇,《诸王世表序》。

(150) 《明史》卷一一九,《襄王传》附《枣阳王传》。

(151) 《明史》卷一一九,《郑王传》。

(152) 章潢:《图书编》卷三三,《论北龙帝都垣局》。

(15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〇,《直隶方舆纪要序》。

(154) 朱健:《古今治平略》,古今都会。

(155) 谢肇淛:《五杂俎》。

(156) 《明史》卷五,《成祖本纪》二;卷八五,《河渠志》三;卷七九,《食货志》三。

(157) 《明史》卷七六,《职官志》五;卷七九,《食货志》三。

(158) 《明史》卷七六,《职官志》五。

(159) 《明史》卷七,《成祖本纪》三。

(160) 八年征鞑靼本雅失里,十二年征瓦剌马哈木,二十年至二十二年三征鞑靼阿鲁台。

(161) 《明史》卷一四九,《夏原吉传》。

(162) 《明史》卷一六九,《胡濙传》。

(163) 《明史》卷八,《仁宗本纪》。

(164) 《明史》卷一〇,《英宗前纪》。

(165)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166) 黄道周:《博物典汇》卷一九,九边。

(167) 今热河平泉、赤峰、朝阳等县地。

(168)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一六,《鞑靼》。

(169) 今绥远托克托县及蒙古茂明安之地。

(170)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卷四二,《地理志》二,《山西》。

(171) 元兴和路,自张家口以北至内蒙古苏尼特旗皆其境。洪武三年为府,后废。三十年置兴和守御千户所。今察哈尔张北县治即兴和故城。

(172) 《明史》卷四〇,《地理志》一,《京师》。

(173) 在今察哈尔多伦县地。

(174) 《明史》卷四〇,《地理志》一;《殊域周咨录》卷一七,《鞑靼》;方孔炤:《全边略纪》卷三,《宣府略》。

(175) 《博物典汇》卷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