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即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第三个年头,在直隶省(今河北省)广宗、巨鹿一带爆发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提出了“扫清灭洋”的口号。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朝政府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为了尽量满足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清朝统治者向全国人民进行了疯狂的搜刮。《辛丑条约》订立后,清政府不仅要向帝国主义交付四亿五千万两的“赔款”,同时各省还要担负大批的“教案赔款”。清政府为了筹措这笔巨额的“赔款”,发动全国各地官吏,向人民进行了“挨户摊派”“非刑威逼”的搜刮。1902年爆发的“扫清灭洋”起义,正是由清政府地方官吏强迫广宗农民缴纳“教案赔款”所引起的。
1901年春,广宗知县王宇钧向人民勒索“教案赔款”。当地人民得知这笔赔款是赔给教堂和教民后,纷起反对,并推景廷宾为领袖,进行了两次聚众抗拒活动。景廷宾是广宗县东召村人,考中过清朝的武举人,是当地“联庄会”的总团头。1901年末,新任知县魏祖德到任后,又勒令各村按亩摊派,因而激起了人民的更大愤慨。景廷宾召集联庄会在城郊进行武装示威,并且宣布:所有地丁捐款概不缴纳。直隶总督袁世凯见景廷宾“聚众抗捐”,于1902年3月调动军队进攻东召村。东召村的农民,在景廷宾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从拒捐运动转向了武装起义。
起义爆发后,东召村在反革命的突然袭击下,很快便被攻陷。景廷宾在农民群众的推动与支持下,率领起义军转移到巨鹿县厦头寺,继续战斗。景廷宾在厦头寺建立“龙团大元帅”的名号,树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昂扬斗志。“扫清灭洋”这一鲜明口号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下的农民群众,远近农民迅速地集聚在“扫清灭洋”的旗帜下,同反革命军队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随着起义势力的日益发展,起义军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起义军一度攻破威县和广宗县城,并包围了冀州、南宫、枣强、赵州、隆平县,打得敌人头破血流。起义军号召人们“杀一洋人,赏钱一百吊”,并围攻威县法国天主教堂,杀死了罪大恶极的神父罗泽甫,严惩了那些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为非作歹的洋教士和教民。
在起义军的有力打击下,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被吓得惊魂失魄,赶忙调集军队前往镇压,袁世凯在清政府“从速扑灭,务绝根株”的严令下,派其部下段祺瑞等率军反攻。在敌对势力的疯狂进攻下,起义军逐渐失利。起义势力控制的巨鹿、威县、广宗等地先后为反革命军队所攻陷。景廷宾率部众撤到成安,最后又由成安向河南撤退,途中不幸为清军追获,押回威县,英勇就义。临刑前,景廷宾当众高呼:“乡亲们,不要怕,咱们的人到处有,今天杀了我,明天就会出现更多的景廷宾。”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马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