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 / 1)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众民合力强敌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广州附近以三元里为中心的一百零三乡人民,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上面的诗,就是当时诗人张维屏对这次斗争的描写和颂赞。

1841年5月(道光二十一年四月)英军逼近广州城,驻在广州的靖逆将军奕山,异常恐慌,派人出城向英军接洽投降,英军勒索了六百万元赎城费,还逼迫清军退出广州六十里,才肯撤兵。奕山答应了侵略者的条件,订立了投降条约。群众对清朝官僚的无耻投降非常不满,而英军又在广州城外恣意横行,无恶不作,这就更加激起了群众的愤怒。5月29日,英军闯到三元里,抢掠耕牛,**妇女。群众奋起抗击,消灭了十几名侵略军。次日,斗争进入**,三元里和附近各乡群众大约五六千人,拿着长矛大刀和农具,举起三元古庙的三星旗,浩浩****地向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进攻。这些侵略强盗完全没有料到会受到赤手空拳的老百姓的攻击,当他们被震天动地的怒吼惊醒,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手持刀矛锄耙的人群,才知道大事不好,吓得不知所措,急急忙忙派出大队人马下山反扑。他们以为自己有洋枪大炮,只要冲下来,就能把群众吓跑。但机智勇敢的三元里人民打了一阵以后,就边战边走,把英国侵略军引到三元里的牛栏岗一带团团围住。英军看形势不利,拔脚想跑。但是,鼓角齐鸣,杀声震天,四面八方都是愤怒的中国人民,他们已经插翅难逃了。这时,闻声赶来的群众越聚越多,成千上万人,难以计数,连妇女儿童也都出来参战助威。中午,恰好雷雨大作,敌人的火药完全淋湿,洋枪失去作用。这些强盗狼狈极了,他们被大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外边有群众的包围,地下又满是泥水,又饿又冷,进退不得。有的伏在瓜棚架下面,浑身发抖,有的丢下洋枪,叩头流血求饶,“乞命之声震山谷”。相反,三元里乡民的斗志更加激昂,情绪更加高涨,

他们精神抖擞,越战越勇。直到当天下午黄昏时分,雨越下越大,天也黑了,英国强盗才连爬带滚,摸着黑逃了回去。这一天,三元里人民依靠原始的武器,打死了英国官兵二百多名,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牛栏岗的胜利,进一步鼓舞了人们的斗志。第二天一清早,就有两万多人高举着三星旗奔向四方炮台,把敌人密密麻麻地包围起来。英国强盗知道突围是没有用的,只好向腐朽的清朝政府求救。果然,一求就灵,奕山正害怕人民群众的斗争坏了他的投降大事,马上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前来替英军解围。余保纯忘记了平日知府的威风,徒步到三元里,向群众鞠躬作揖,替英军讨饶,忽而恳求,忽而恐吓。但群众仍坚持不散,余保纯又去威胁参加斗争的士绅(旧社会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名望的地主或退职的官僚为士绅),这些人在他的恐吓下开始动摇,群众的情绪受到影响,终于陆陆续续散开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斗争,不但得不到清朝统治者的支持,反而被他们破坏断送了。

(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