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资治通鉴》(1 / 1)

北宋司马光(1019—1086)领导编撰的《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书之一。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录及考异各三十卷,上起战国,下迄五代,所载史实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这书编修目的,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资”是“为”,“治”是“统治”,“通”是“从古到今”,“鉴”是一面“镜子”,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供给统治阶级从中吸取统治人民、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出于这个目的,这部书对于历代“治乱兴衰”的重大史实叙述得很详细。

参加编撰这部书的人,除司马光外,还有刘攽(bān)、刘恕、范祖禹等人。刘攽担任两汉部分的撰写任务,刘恕担任魏、晋、南北朝部分的撰写任务,范祖禹担任唐、五代部分的撰写任务,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文字的校对工作。从英宗治平三年(1066)开始编写,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修成,前后共历时十九年。

在《通鉴》的编修过程中,司马光付出了最大的劳动。据范祖禹说,司马光每天很早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就寝。他每天修改的稿纸就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草字;等到《通鉴》修完,在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司马光在他的进书表上说,“平生精力,尽于此书”,看来并不是虚语。

《资治通鉴》的编修共分两个时期:从1066年至1070年在开封编撰,为一个时期。这五年中,编完了周、秦、汉、魏几朝的历史,共七十八卷。从1071年至1084年在洛阳编撰,为另一个时期。这十四年中,编完了晋至后周几朝的历史,共二百一十六卷。

《通鉴》这部书自宋朝以来就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并且有很多人模仿它,写成同样体裁的史书,如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

司马光等人在编撰《通鉴》时,除取材“正史”外,还采用了“杂史”三百二十余种。为了考辨异同真伪,一件事往往采用三四种书,要求做到求真求是。书中所记内容,大体平实可信。

《通鉴》一书在编写上,按年代顺序,排比史实(这种体裁叫作“编年体”),叙事简明扼要,文字精练生动;不但可以作为历史著作读,而且也可以当作古典文学作品读。

(张习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