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范仲淹(1 / 1)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时代的著名学者、政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至今仍被人们传诵的名言,就出自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这两句话,充分表明了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开阔胸怀。

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粥凝成了冻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来吃;没有菜,就把用盐水浸过的野菜茎,切成几十段作为副食。

范仲淹二十三岁的时候,辞别母亲到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的一个乡学里去学习。在学舍中,他昼夜苦读,从不浪费一分一秒。冬天夜里,当读书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一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然后再继续读下去,一直到深夜。一连好几年,他从来没有吃过饱饭,也没有脱下衣服好好地睡一次舒服觉。他常常对别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一个是南京(当时的应天府)留守(管理、守卫京城的官)的儿子,他看见范仲淹每天吃两顿稀粥充饥,很是感动,有一天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就叫他带些酒肉饭菜去送给范仲淹。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吃,过了几天,这些食物都放坏了。留守的儿子很奇怪,便去问范仲淹。范仲淹答谢说:“我并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因为我平常吃稀饭已经成为习惯,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图吃好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后来,范仲淹担任过陕西经略副使。他在任期间,积极改革军制,巩固防务,对于防御西夏的进攻,起了相当重大的作用。以后,他被调到中央,任参知政事,曾经向宋仁宗(1023—1063在位)提出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择长官等改革方案;但因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没有实行。

范仲淹的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岳阳楼记》就是他描写洞庭湖风光的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他的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张习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