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是北魏末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
贾思勰,曾做过高阳郡(今山东省境内)太守,他很注意农业生产事业的发展。那时候,黄河流域居住着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氐人和羌人,各族人民经过长时期的生产实践,在耕种、畜牧和种植树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贾思勰认为,这些经验是保证人民生活的重要方法。为了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广泛传播,以便促进农业生产事业的进步,他决定写《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四个字的意思,翻译成口语就是“人民群众谋生活的主要方法”。
贾思勰在写《齐民要术》的过程中,读遍了他所能看到的古书上有关农业方面的材料。书里引用的古书就有一百五十多种。除了认真阅读古书,他还很注意调查研究。他访问过许多农民,虚心向他们请教,帮助他们总结生产经验。在《齐民要术》里,他就采用了许多宝贵的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民谣和民谚。同时,他还经常亲身参加劳动,该书里谈到的许多养羊方面的经验,就多半是他亲身体验所得。
6世纪30年代,贾思勰完成了这一辉煌的巨著——《齐民要术》。这部书分十卷,九十二篇,介绍了耕田、收种的方法,谷物、蔬菜、果树和树木等的栽培方法,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食品的制造方法等。
书里很注重有关不误农时、因地种植的经验。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必须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不同的办法。他说:顺应天时,估量地利,用力小,可以取得大的成效;单凭个人主观愿望,不顾实际条件,违反自然规律,只会多费劳力。他认为,各种农作物的栽培都有一定的时机,千万不要错过最适宜栽种的季节——“上时”。
《齐民要术》还记载了关于土壤条件对农作物影响的经验。书里谈到,并州(今山西省境内)没有大蒜,得向朝歌(今河南省境内)去取蒜种,种了一年以后蒜瓣变得非常小。并州芜菁的根,像碗口那么大,也是从别的地方取来的种子。在并州,蒜的瓣变小,芜菁的根变大,都是土壤条件不同造成的结果。
《齐民要术》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名著。书里许多宝贵的生产经验,直到今天还受到人们的重视。
(吴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