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道家思想底梗概,既略如上述,现在我们当研究道教与它有什么关系。“道家”具说当作“道德家”,因为他主张弃绝仁义返到自然的道德生活。老庄底思想只代表道德家底思想,本与后来的道教没有直接的关系。道教思想远源于术数和巫觋底宗教,到后来才采用了道德家底玄学。
道教底成分非常复杂,我们从宗教与思想方面可以明白地回溯到它底许多根源。今将道教底源流先列出一个简表,再依次略说一下。
在先秦时代,最初与道家思想结合,成为道教底宗教教义底便是阴阳家。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前汉·艺文志》)
这就是历来传说底阴阳家底来历。阴阳家底首创者据说是邹衍。他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稍后于孟子底时代。司马迁记孟子之前后,齐有三驺,邹忌在孟子前,其次为驺衍,在孟子后。“驺衍睹有国益**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次)并世盛衰,因载其(左礻右几)祥度制,推而远之,至于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阴阳底说法是驺衍时代底流行思想。《易》“十翼”与《庄子》书中说阴阳底地方很多,驺衍所用来立一个学派,所增底是他底推尊黄帝,笃信(左礻右几)祥和五德转移等等主张。阴阳家推尊黄帝,后来与道家对于事物消长顺逆之理参合,而成为秦汉间最流行的“黄老道”底要素。“牵于禁忌,泥于小数”,信于
,是黄老道底特点。阴阳思想是道家成为道教之枢纽。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说:“尝窃现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太劳则蔽,形神**,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八位谓八卦之位。十二度即十二次,谓日月交会所在底星次。《书·尧典传》:“寅日析木,卯日大火,辰日寿星,巳日鹑尾,午日鹑火,未日鹑首,申日实沈,酉日大梁,戌日降娄,亥日娵訾,子日元枵,丑日星纪。” )、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则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从司马议底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与阴阳家同主“大顺”之道而以“因循”为用底。阴阳底教义在道教里头极其重要,几乎没有一样宗教行为不与它有关系。
占道教思想与中国的人生观底大部分,次于阴阳,就是五行说。五行或者也是阴阳家采用旧说或从当时一般的“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底见解加以符应底说法而来。“五德转移”即五行相生相克底说法。在《庄子·外物》《说剑》,《鹖冠子·夜行》,《墨子·经下》《贵义》等章都有阴阳五行之说,而《贵义》所记很足以代表驺衍以前民间对于五行与实际生活底关系底见解。
子墨子北至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以戊己杀黄龙于中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从这一段看来,五行说已为当时底日者所应用,《荀子·非十二子篇》说子思“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可以见得这种见解底渊源很长。阴阳五行,有些学者以为中国古代从波斯底星学传来底,用五色来分星次和方向也是西方诸古国所有,故这种说法我们虽不能准说是外来的,然而为天文家所主张是无可怀疑底。因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星宿底颜色不同,以致各方对于颜色底好尚也不同了,所谓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都是从分野而来底。
天文家所主张底五行,讲《易》底人将他与《河图》《洛书》底“数论”参合起来,便成为后来中国人一般的见解。“数”底理论,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三”推到无尽,变化随其数之增减交互而起。《系辞传》上所谓“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即是此义。从“三”回溯到“一”为一切现象界底原状,《老子》所谓“圣人抱一”(二十二)即是此“一”,故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道”是无形的宇宙本体,数是宇宙底现象,但不是物质。物质是从“数”再行综合而起底。物质底起源,照后来的五行家及谶纬家底说法是由于天地底数互相配合而成。《易纬·乾凿度》有天一地六生水,天七地二生火,天三地八生水,天九地四生金,天五地十生土之说,这五种就是万物底最根本的原质,就是叫作五行。五行因相生相克之故便产出宇宙一切的事物。《大禹谟》虽载“水、火、金、木、土、谷”六府,《甘誓》和《洪范》虽有五行底名字,究竟是后人附会底,故不尽与阴阳的“数论”相符合。五行相生相克底说法,《春秋纬·文耀钩》和《春秋繁露》都记载着。董子解五行底意义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五行相生)。”他解“比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照他所说,五行底次序是木、火、土、金、水。“间相胜”即五行相胜底情形,就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白虎通·五行》所载底也差不多。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不但是驺衍一派底人喜欢说,就是先秦诸子也都很喜欢说。《庄子·外物》也载:“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统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也是不完备的五行相生相克底见解。《管子·五行篇》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也是五行说成立底本谊。
在一般中国人底哲学里,阴阳五行永远占着很大的势力,凡人生日用等等事物都呈现相消相长相生相克底现象。一言以蔽之,凡历史上的进程,无非是从阴阳五行所生底“运气”底流转。时令、历史或“天运”,在中国人底感觉中是很容易领受底。“运气”底吉凶可以应用到一切天时、地理、人事上头。但运气是什么呢?“运”是从阳底性产出底,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气”是从阴底质构成底,所谓初、二、三、四、五、终六气。五运六气底说法,依《内经素问》(卷十九)《五运行大论》及《六微旨大论》说,甲己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六气应五行之变,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则初、二、三、四、五、终六气可以知道。看来,“运气”或者是历谱家底旧说也不一定。
我们底历法是用干支底互配而成。干支底由来,依旧说,也是从《河图》《洛书》来〔道教对于《河图》《洛书》底见解,见《文昌大洞仙经》(《道藏》,冬上)〕前者生十干,后者生十二支。时令底运转是根于干支底相配。干支含有阴阳动静、五行生克底性质在内。“性”属阳,是五行底本体;“质”属阴,是阴阳五行综错所生底六气。六气在时令上自“初气”至“终气”循环周流,终而复始。阳性底五行随着阴质底六气运行,因其高下相合,升降相因之度而有变化,而有吉凶。故五运六气底流转,就是宇宙里万有底现象。运气底流转是有法则的,自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一纪运(六十年),乃至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都有一定的运气。时间上运气底吉凶,并不是人力所能改移,因为那是宇宙进行中除旧布新必要的历程。
六气到后来,由初气、二气等,变为胎、生、壮、老、死、化六个宇宙进行底时期(见《性理会通·洪范皇极内篇》。“胎、生、长、老、化”,或者是道士假借印度僧伽瑜伽学派所持宇宙六段“有变易”底说法而来。六者:一、生;二、有;三、长;四、变;五、衰;六、化)。宇宙在一“元”底时间中都具有这六种运气。现在的“元”底运气,照王圻《三才图会》底算法,今年是第六万八千九百四十四年。元是天地终始消息底运气,其计法以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百六十年),三十运为一会(一万零八百年),十二会为一元。这与《春秋纬·元命苞》所记自开辟至春秋获麟凡二百二十六万七千岁,共分为十纪底说法不同。要了解我们现在的元底历史进程。
图表中,镞形表示时间进行底方向。菱形上表本元六气,下表十二会。开即子会,闭为丑会,建为寅会,除为卯会,满为辰会,平为巳会,定为午会,执为未会,破为申会,危为酉会,成为戌会,收为亥会。菱形者,表示宇宙万物从过去元入于虚无,从虚无进化直到壮为广延极盛时期,过此则渐次收缩复至于虚无。为是涨缩,周流无尽。
今表中,表示天地底运气自虚无入于子会,至“甲”而天成;入丑会,至“乙”而地立;至寅会第六千年“丙”,而人始生,那时人得天地之气未足,形状性情只与禽兽略异。到了巳会第六千年“丁”,而黄帝出。现在是午会,“戊”是今年,民国十六年,天地底运气已渐渐入到衰老底时期了。过此以后,入未会第三千年至“己”,就到了地老天荒之运。到了酉会第六千年“庚”,而人与神仙俱灭。到了戌会第三千年“辛”,日月星辰不行,第五千年天大昏,六千年天阖,一万年“壬”而天坏尽。亥会第六千年“癸”而地坏。过此,则天地人俱灭坏,复归于无,循环到未来的子会,再纪新元。这样的见解很合于天文家对于日星生灭底推测,虽然所计底年数不对,但在非科学的时代,我们底古人能够这样想,就算了不得。
一元底始终就是三才底“大生死”。生死就是造化,故说“造化以日新为德,正须迭用生死”(《快书·秋涛》)。拉丁谚“死是生之门”(Mors janua Vitae),正是道教底生死观。在每年、每月、每日、每时底运气中也各有各店生死,阴阳家和建除家因此立“月建十二神”配十二辰于十二日,周而复始,观其所值以定吉凶。他们以为在这十二日底运行中,各日都和宇宙万有日月星辰等有关,故每日都有值日底星辰。十二神即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建除”之说,依《淮南子·天文训》说,“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午为定,未为执,主陷;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戌为成,主少德;亥为收,主大德;子为开,主太岁;丑为闭,主太阴”。又《六韬》有“主开牙门背建向破”之说,《越绝书》(七,外传记范伯)有“黄帝之元执辰破巳”之文,其起源虽托于黄帝,其实是秦汉间阴阳家底成说。《王莽传》载“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师古注“于建除之次,其日当‘定’也”。可见建除底应用〔建除之法,以年统时,以时统月,以月统日。如民国十六年,阴历为丁卯年,正月大,建壬寅,以戊寅日(十二日)起建,顺行至庚寅日(二十四日)复值建日。每月交节,则叠两值日,如正月初四立春,为定日,此定是叠初三底定,又如二月己亥日为惊蛰则初三与初二同为成日,余类推。坊间通行底历书可检阅〕,在汉时已经是很普遍了。十二神有吉凶,吉是除、危、定、执、成、开;凶是建、破、平、收、满、闭。故诀说:“建、满、平、收,黑(黑道);除、危、定、执,黄(黄道);成、开,大吉立;破、闭,不相当。”
建除之意:建为一月之始,故从建立起义。建次为除,为除旧布新之意。“一生二,二生三”,三为数之极,故名满。过满则溢,故必使之平。平则定。定则可执,故继之以执。执所以守其成,故继之以成。物无成不毁,故继之以破。既破而后知危,故继之以危。心能知危,事乃有成,故继之以成。既成必收效,故继之以收。自建至收而数全,但数无终极,当以理开,故以第十一底“开”为首。开即开始,一始,自此数到三,复为建。故建实生于开。开即是生气。气始萌芽,不闭则发泄净尽,而物不能生,故受之以闭。惟其能闭,故能建立,于是第十三复为建日。自建到闭底历程便是一切万物进行底公式,故每日做事底宜忌都要照着值日底建除而行(古时又有“丛辰说”。星命及选择家以二十辰所随底众辰有善神恶煞之别,如兵福、小时为建;吉期、兵宝为除;福德、天巫为满等等。详见《协纪辨方书》。丛辰家对于吉凶宜忌与建除家言互有出入,但通俗都不用前者底说法。现在的通书都用建除说。道书中,《神枢经》《洞源经》专讲此义)。这于《易》理,应用得何等精密!最流行的《玉匣记通书》《诹吉便览》等,都把这星占底式例列得很详细。他如属于太乙(太乙,星名。取太乙数以行九宫,故名“太乙数”。《史记·日者传》记术数九家,太乙居其一。《汉书·艺文志》,五行家典籍中有《泰一阴阳》二十三卷。大概此术在战国时已经有了。现在通行的书有唐王希明底《太乙金镜式经》十卷。太乙数法以“一”为太极,因而生“二目”,二目生“四辅”,又有计神与太乙合成“八将”。以岁、月、日、时为纲,以八将为纬,三基、五福、十精为经,占内外灾福。九宫者:天蓬星,太乙,坎水白:天芮星,摄提,坤天黑;天衡星,轩辕,震木碧;天辅星,招摇,巽木绿;天禽星,天符,中土黄;天心星,青龙,乾金白;天柱星,咸池,兑金赤;天任星,太阴,艮土白;天英星,天一,离火紫)、六壬(六壬,五行始于水,故称“壬”;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称“六”。此法本《易》六十四卦列为六十四课。《隋书·经籍志》已载其书,现在最通行的为明人撰《六壬大全》十二卷)、遁甲(遁甲,又作“循甲”。此法起于《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行于南北朝。法以十干中底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像”,以甲统领它们配于九宫而视察其加临之吉凶,使人知道趋避,故名“遁甲”。因乙丙丁在九宫中为三奇门,故此法又名“奇门遁甲”)、禽演(禽演者,以星禽推知人事底吉凶及其嗜好情性。唐宋以来,此术极为盛行。其书多列入《道藏》。普通所见,有《演禽通纂》二卷)等书,都是一般星相家底宝典。坊间所刻通书为各家所必备,虽然不识字,也得买一本搁着,干支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是何等的大!干支影响于历史人事既如上述,它与人身底关系最显著的是“十二辰肖”底说法。这是秦汉间方士所倡〔十二生肖或者不是中国旧说。赵翼《陔余丛考》(三十四)说:“此本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中国。”看来此说乃从西北胡人介绍入来底。西域及天竺、缅甸诸国都有十二生肖之说,肖兽虽不同,而大意不异。印度人对于此说,可参看《十二缘生祥瑞经》,又中国原有“困敦”“赤奋若”“焉逢”“端蒙”等干支名,都不像中国话,像是突厥的方言,他日学力稍足,当再从事研究〕。其立说宗旨,大概是因各支底性质选立一禽以为标识。这个阴阳家叫作“求象”。求象底事实最初因于时令,说如《鹖冠子·天权》“四时求象,春用苍龙,夏用赤乌,秋用白虎,冬用玄武”。《月令》“季冬出土牛”也是以牛为“丑”底表识。《说文》以“巳”为蛇底形象。求象底事实在汉时已大行,故王充于《论衡·物势篇》辩论五行相用相害之气底荒谬兼反驳十二辰肖和星辰与人生感应之理。但那时这种信仰已很普遍,甚至有人说人底身体各官也和星辰有关,《内经素问》专阐明这个道理《汉书·翼奉传》说奉治历律阴阳之学,曾上封事与元帝,论历律与性情底关系,有“观性以历,观情以律”底话。性有五而情有六。五性即五行干支在身体里底性,其说为:“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六情即廉贞、宽大、公正、奸邪、阴贼、贪狼是。
五行干支底运气不但影响于人身,即如地底形状也与它有关。讲求这种知识便是“风水”,或堪舆学、形学。“堪舆”二字,人多解为“天地”,孟康说是造图宅书底神名。《汉书·艺文志》载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列入五行家底典籍里头,足见风水之学也是从五行家倡出来底。所谓“堪舆”,是说人生于土,归于土,故卜居、卜葬,当合乎五行底运气。堪舆家以为地是方的。这方是翕于天中一个六面体的方形,故四维能上应列宿之位。列宿底布列,古今有异,现在以星、张、翼、轸、角、亢、氐为东方七宿;房、心、尾、箕、斗、牛、女为北方七宿;虚、危、室、壁、奎、娄、胃为西方七宿;昴、毕、觜、参、井、鬼、柳为南方七宿。因为天运底差移,所以吉凶底遭际也就古今不同了。这样的差移也影响到“龙脉”上头,故地理底灾祥,今与古亦不同。甚至一年一日底运气也可以影响到地理上头。一岁之运为春生、夏荣、秋枯、冬死;一日之运为晨温、昼暖、暮凉、夜冷;故堪舆之兴替当因枢斗旋转而异,地理不能离开天象。
堪舆与形法也有关系。《汉书·艺文志》载:“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所述相宫宅地形就是现在堪舆家所做底事。他们以山底形状附会五行,如以直形为木(),尖形为火,横形为土,圆形为金,曲形为水是。他们说人所居处底宫室也与五行有关,以为各宅都有其阴阳八卦,干支底方位。乾将三男(震、坎、艮)属于阳位,坤将三女(巽、离、兑)属于阴位。以东面为辰南,西面为戌北之位,从此斜分为阴阳之界;因宅底坐位而有阳宅阴宅之别。凡有所建筑,当以该宅底阴阳与本年星宫底运转对勘,如有冲犯就避免或用法祈禳。相地时当视察金、木、水、火、土五星和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曜与卦气相值时吉凶底现象为趋吉避凶之计。王充于《论衡·四讳篇》辩“西益宅不祥”之误,于《诘术篇》驳图宅术之非,足见相宅之法,在汉时已很盛行了。至于卜葬乃始于古时相土之法,本不求与天运相孚,但自汉魏盛倡风水,(汉魏六朝人信堪舆家言者,见《后汉书·郭镇传》《袁安传》,《魏志·管辂传》,《晋书·徐邈传》等)这种信仰于是大行。有名青乌先生者,作《葬经》,相传他是汉朝人,精于地理阴阳之术。在他之前,还有秦朝底樗里子、朱仙桃。樗里子有传,载入《史记》;朱生平不详,《地理正宗》载他作《搜山记》。晋郭璞也著一部《葬经》,阐风水之理,说:“所谓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一聚,凝结而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阴阳之生气运于地中而生万物,子孙底身体与祖宗底遗骸是一气所贯,所以祸福也能互相影响。这就是风水信仰底根本。
在术数之外,汇流入于道教思想底有方技家底神仙说。《汉书·艺文志》对于神仙家底评论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意平心,同生死者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方士底长生理想与原始的道教不同,因为前者偏重在寻求肉体不死底方法。传说自周穆王时,海上神山底存在,已为一般人所乐道,王于是遍行天下,为要找着那“不死底国”,卒在西方得遇西王母。穆王后四百年间,是灵王御宇底时代,求神仙底人日见其多。当时所谓东方三神山即是现在的日本,故出海向东去求仙底人很多。秦始皇二十八年乃从事于大规模的寻求,遣徐福领了几千童男女出海。日本栗田宽作《氏族考》称述蕃别(日本姓氏,彼邦人士向分三别,一为神别,二为皇别,三为蕃别。蕃别为外国人在彼落户者之子孙)姓氏中底山田、御井、志我、长野、广野、三宅六氏为灵王后裔,章炳麟说是太子晋之胄,因“王子求仙”底史实,虽《列仙传》未载其有无出海,但确有可靠之处(参看《太炎文录》一,《太子晋神仙辨》,日本蕃别姓氏中今日还有些少周秦汉底姓,如林、周、田、宋、秦、吴、南、梅等是。但他们底初祖是否很早就到东国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