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不能改变的接受就好(1 / 1)

一位哲人说过,“我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三种智慧:第一,努力做好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第二,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不要为了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苦恼;第三,拥有辨别这两种事情的智慧。”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学楼遗迹,里面有这样一句让人过目不忘的题词:“事必如此,别无选择。”

人生有时很残酷,总是充满了变数。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当然是很美好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但事情却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痛苦,如果这时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让痛苦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我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事实已经发生,它不代表将来,却能影响将来。有些事情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或没有能力改变的事实,即使是怒火中烧,心急火燎,也无济于事,只会徒增烦恼罢了。既然如此,我们最好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而要顺其自然,接受这些事实。

接受现实,并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更不等于束手就擒接受所有的不幸,而重在认定事实后及时做出调整,做出积极乐观的反应,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人生选择,也是一种优雅从容的人生态度。当一个女人掌握了这一方法后,便能始终优雅地行走于世。

筱筱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注定有所作为的女人,她生得出众,学习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但自从进入大学后,她越来越感受到,比自己优秀的女孩子多得是。后来,本科毕业前,她又考研失败,于是下决心不工作继续回家备考,很遗憾这次又以失败告终。换了很多次工作后,她一方面对自己产生了质疑,一方面又变得郁郁寡欢,认为自己的好运到头了,自己的人生真是惨到了家。

后来一位学姐告诉筱筱,“大部分人这一生都会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做着普通的事,仅有少部分人会成为佼佼者,这一点你必须了解。”天啊,这不是给自己泄气吗?筱筱当时觉得这种安慰太伤人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筱筱逐渐了解并更加看清自己,心态也平和很多,仿佛很多曾经会为此愤慨或计较的事,现在都能坦然面对了。

比如,筱筱参加工作后考托福时,有个朋友很厉害,每天能背300个单词,做两套模拟题,半夜两点睡是常事。筱筱当然很佩服对方,她拿对方为榜样,但是坚持了半个月的时间,就累得头昏脑涨,学习效率比之前低多了。后来,筱筱认识到自己身体状态不算太好,是无法长期熬夜的,之后她开始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方法和节奏,每天背100个单词,做半套模拟题。就这样不疾不徐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并不用非常累就达到了设定的目标分数。对此,筱筱得出的感悟是:“每个人从先天智商,到后天情商,心智成熟度都不同,你必须得学会承认自己的普通,并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这个现实。当然,你可以普通,但不应该平庸,在普通人的范围内,做到发现自己,逐渐积累,达成目标。”

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好好地把握现在,这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在英国著名的小说《我死之前》里,泰莎是一个非常有活力,也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的女孩子,但在十六岁那年她却被告知身患白血病,生命只剩寥寥数月,死亡对于她来说比任何人都更真实。在知道自己生命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时,泰莎并没有像其他人预想的那样陷入痛苦之中,相反她用最短的时间接受了这一现实,并给自己列出了一份遗愿清单。

“我想要有个男朋友,他就住在衣柜里,挂在衣架上。每当我需要他时,我就把他拿出来。他会看着我,眼神和电影里面的男主角一模一样,仿佛我就是那个美丽的女孩。”

“在某一整天里,对每件事情都说‘好’。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也不管是谁提出来的。”

“在黄昏降临之前,抱着我的弟弟。”

“让爸爸妈妈重新在一起。”

……

她列出了在死之前想要完成的十件事情,有疯狂、有感动,又有些感性。在生命即将终止之前的几个月,她经历了从未经历的事情,做了很多没有生病之前不敢做的事情,她与父亲、弟弟、原本疏远的母亲、最要好的女友、新结识的男友的关系也变得与往日大不相同。因为爱,死亡变得如此从容。

泰莎最后还是去世了,不过她死时并不是那么苍白和痛苦,毕竟她在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令自己人生充实而美满。

泰莎已经被医生宣告了死亡时间,结果已经是这样了,那接下来的日子,她每天都要哭着过吗?就算不能接受这些现实,又能怎么样?还不如坦然地接受,然后好好地计划接下来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有什么想做的、没做的,全部做了,然后高高兴兴地过完这些日子,不是更好吗?

现实有时很残酷,当我们学会了接受,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