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二娘归京(1 / 1)

宅门记 李好 2071 字 3个月前

第150章二娘归京

邱家舅老爷一家子就那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京城。

以至于叶老太太知道后,都是大半年后了,也是因为如今的叶老太太关心的重点不在娘家,而是为了自己的三儿子和三娘。

老宅这边,二奶奶王氏生了个闺女,这下子叶大太太松了好大一口气,竟然比想象中的喜欢这个二孙女,还自己给起了个名字叫喜姐儿。破天荒的对王氏和颜悦色起来。

如今都已经分出去了,所以这次叶家二房也会拿出礼金来,给喜姐儿的满月宴。

叶四娘去看了看喜姐儿,长得很像二堂哥,据说二堂哥很是欢喜。

而这期间不仅是王氏生了孩子,出嫁的叶元娘也生了,还是生了个儿子。

这一个二个的都生了孩子,就是叶二娘早早的就有了一个儿子,但是叶三娘却还没有动静,叶老太太心里的焦急是不可谓不深的。

一着急就上火,一上火这嘴巴上都起泡了。

连付氏都听说了,这老太太竟然暗地里给叶三娘找什么生子偏房了。

叶大太太在一起去给名义上的外孙做满月宴的时候,就跟付氏说:“这才成亲也不过两年多一些,就要找生子秘方了,人家郡王府都不着急,她倒是比别人都着急了。”

要她说,三娘生不出来,荣郡王府不知道多少人高兴呢,就是那三女婿的以前的岳家都肯定要笑着醒的,只要三娘没有自己生出来的孩子,就不会对前面的孩子不好。

“你说,三娘会不会是生不出来?”叶大太太问道。这也是叶大太太琢磨的,看元娘,都还小产过一个,如今都又生了儿子了,可是三娘的肚子都没有动静,这由不得别人不多想。

那三女婿人家自己亲生的孩子有好几个呢,肯定不是他的问题。

付氏只听着,对于叶三娘的话题不多说,她对这个侄女儿没有什么好感,不必说当初老太太为了她算计自己的嫁妆,就说那以后她所作的事儿,足够让人寒心的。

叶四娘在屋里和几个姊妹陪着叶元娘。

叶元娘脸色红润,身体整个胖了不少,她的儿子被奶娘抱到外面去了,留下这些娘家人说私房话。

叶元娘觉得自己如今有子万事足,以后哪怕丈夫再纳妾找通房,她都不在乎了。

且当初把丈夫的姨娘给送走了,就少了一个惹事儿精。虽然上头有个婆婆,但是她还想着争公中的东西呢,对自己这边就少了关注。

只不过这次叶三娘又称病没有来,叶元娘笑道:“三妹妹老是生病,这也不好啊,要不要请个好大夫过来给她瞧一瞧?”

哪里不知道叶三娘的心病,无非是处处喜欢掐尖,如今见自己和二娘都有了儿子了,她却一点儿动静也没有,绝对不会过来看望自己的。

只不过有时候太要强,偏偏老天爷就是不让你如意,这也是强求强求不来的。

不过想着自己的婆婆对自己说的话,叶元娘觉得烦躁。但是也是一句话也没有跟二婶说,毕竟那事儿她都没有好意思说。

徐三太太在客人走后没有多久,就过来看叶元娘了,只不过听见叶元娘说,自己没有问付氏,这心里的火就上来了。

“你这是怎么回事儿?还有没有把我当成你婆婆?不过是问句话的事儿,你都不问,你是不是对我心里有怨气?”徐三太太劈头盖脸就是一顿。

叶元娘却一点儿也不生气,缓缓的说道:“母亲,不是儿媳妇不说,而是儿媳妇听见很多人都在跟我二婶打听,三堂弟中了举,二叔又是吏部侍郎,我一个当晚辈的,实在是没有那个资格提出来,我也没有那么大的面子。”

她不想自己去讨人嫌,如今在婆家能过成现在,可以说娘家人对自己的支持很重要,她怎么可能为了这个婆婆的一个娘家的侄女儿,而得罪了二婶他们?

傻子才会去开口,她宁愿被这个婆婆骂几句,也好过被娘家人不喜。

结果,自然是徐三太太又开始骂了起来,叶元娘呜呜的哭,这可是把保龄侯夫人也给惊动了,觉得这三房真是一直不消停,怎么这才满月酒一过,就要开始闹腾了?

一个说不把她这个婆婆放在眼里,一个是觉得自己好委屈,最后保龄侯夫人一问是什么原因,才知道是自己的这个弟妹想要把娘家的侄女儿许配给叶家的三爷,所以才闹成这样的。

保龄侯夫人说道:“不是我说你,你好好看看你侄女儿,人家叶家能同意吗?别以为和叶家有亲戚关系,就觉得什么都能成,这事儿以后别说了!不然老太太那边会跟你说道说道的。”

老太太是保龄侯府的太夫人,保龄侯夫人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是老太太的亲闺女,也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那叶家三爷呢,你这老三媳妇不是和老太太在争人?

“我这也是同样是儿媳妇,所以才跟你说说,你可别再闹腾了,不然让老太太知道,到时候找你,可别说我不管你!”保龄侯夫人吓唬徐三太太。

徐三太太也有些惊着了,谁敢跟老太太对着干啊,更不用说老太太的亲闺女了,他们只是老太太的儿媳妇,在老太太看来,那就是外人,何况徐三太太说的人家是她自己娘家的侄女儿。和老太太的外孙女争人,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不过到底不甘心,徐三太太问道:“不会吧,老太太一直说几个外甥女是精贵的人,不是那有出息的都不能许配吗?怎么竟然会这样?”

“你要是不信,那就把事情闹大,那时候我可就保不住你了。”保龄侯夫人说道。

“别别别,我不说这事儿了。”不说还不行吗?

保龄侯夫人难得跟徐三太太讲道理:“你也别想着这事儿了,你儿媳妇都是出自叶家的,以后叶家好了,难道你不跟着沾光,何必弄出这种事儿,惹得老太太不高兴?咱们都是有孙子的人了,娘家的事儿还是少掺合为好。别跟叶氏在为这事儿争了,你想一想,这才孩子过满月,要是被你气着回了娘家,到时候坏了老太太的打算,你吃不了兜着走。”

“是,是,大嫂说的对,我不提这事儿了,再也不提了,”真是晦气,这老太太还想着劫胡了。

徐三太太盼望着老太太的事儿成不了,不然真是心里不舒服。

而叶家二房这边收到了叶二娘和周鹏程写来的信,周鹏程中举了!

这也就是说,他们赶在年前就要过来京城了,因为明年会有会试,周鹏程作为举人,是有资格参加的。

付氏是高兴坏了,算一算,都将近有三年没有见着自己的女儿了,从二娘回门一直到现在,真是好久好久了。

“娘,二姐姐就要回来了,您怎么还这样呢?”叶四娘看付氏这都是要哭的样子了,忙劝道。

“娘是高兴,高兴,终于可以见到你二姐姐了。”女人家嫁了人,特别是嫁到外地的人,一辈子能见过几次面,都不错了。

要不是当时这边逼得急,

她也不会同意把女儿嫁给那么远,想到这个,付氏对老宅那边都有些恨。

因为叶二娘一家三口要回来,本来付氏是准备在这内院给叶二娘准备院子的,不过考虑到二娘如今是别人的妻子了,还是应该和丈夫住在一起,所以就让人在客院准备了一个大院子,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就等着叶二娘一家子过来。

在这种期盼中,叶二娘一家三口终于赶在要下雪之前来到了京城,叶承修亲自去南郊码头接的人,所以是他最先见到叶二娘。

付氏在知道二娘到了京城的时候,就一天都等着,好不容易等到了叶二娘进门了,叶二娘带着儿子七斤立刻给付氏跪下磕头,“娘,我回来了!”

“快起来,快起来,磕什么头?别把七斤给吓着了。“付氏忙亲自把叶二娘给扶了起来。

叶四娘和叶七娘还有叶八娘挨个给叶二娘见了礼,叶二娘笑道:“都长这么大了!“四娘以前都是个小丫头,如今要是明媚的少女了,就是八娘,记得以前离开家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娃娃,如今也这么大了。

叶四娘看着付氏已经把七斤给抱在了自己的怀里,就说道:“二姐姐,你再不回来,我们都要被娘给唠叨的不行了,天天在算着你和姐夫在什么地方,怎么还没有来,又说这天气越来越冷了,七斤要是冻着了可怎么办?我们耳朵都要起了茧子了。”

付氏笑道:“真是把你给惯坏了,编排起你娘了。“

叶二娘也笑着说道:“几年不见,四娘比以前更能说会道了。”

叶二娘过来,自然给家里人都带了东西,而叶二老爷下了衙,知道女儿女婿过来了,先让周鹏程见了自己,还考了他的课业,觉得很满意,就说道:“你们就在这里住下,别拘束,早点到京里也有好处,到时候可以提前打听这主考官的喜好,好在有承修跟你是同一科,你们也可以相互探讨一番,还有你舅父家的大表哥,他也是明年参加会试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你们大表哥年纪大一些,阅历也多,多问问他,对你们只有好处。”

周鹏程忙恭敬的听着,他和妻子提前过来京城,还就是这种打算,要是真的明年急急的赶到京城,那时候身体不说,就是这准备就不足,所以就和家里人商量了,在入冬前赶过来。

有岳父家这个便利的条件,他也不会那么刻意的说不沾岳父家的光,毕竟姻亲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以后他哟了功名,也对岳家是一个助力,因此,对于在岳父家住着,他根本就没有觉得寄人篱下的尴尬,反而更应该好好的读书,寄希望与来年。

叶二娘和自己的亲娘当然有许多私房话要说,这好几年不见了,付氏知道这几年叶二娘在周家过的很不错,看她变得丰满就知道,要是过的不如意,怎么能长成这样?

神色更不用说了,要不是因为长途赶路,绝对是白里透着红。

“生了七斤,我就是怎么也瘦不下来,把我给急的,结果七斤的爹倒是觉得我这样挺好的。”叶二娘幸福的说道。

对于爹娘给自己找的这个亲事,叶二娘是很满意的,除了离娘家远以外,真的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婆婆和善,公公基本上不插手内宅的事儿,就是两个嫂子,虽然不如亲姊妹,但是也不会插手各家的事情。

而自己这边,也是因为丈夫以后的路都已经定好了,大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所以大哥和二哥他们,也不是跟自己娘家的大伯和三叔一样眼红自己这一房。

加上自己又生了七斤,更是顺遂的很。

“女婿没有通房吗?”付氏问叶二娘。

叶二娘笑道:“没有!相公说他一心只想考取功名,这些没有必要。娘,您甭为我担心,我是您教的,这些还不知道?善妒我肯定不会,可是相公自己不要,我也不会非要给他送人。以后相公要是中了进士,要么去外地当官,要么就留在京城,到时候肯定会遇到这种事儿,我是他的妻子,这点儿我相信我不会把自己应该得到的被人抢了去的。”

付氏道:“这就好,你想的明白,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你从小就让我放心。如今你还有七斤,我就更不担心了。”

这个大女儿一直是很稳妥的,而且如今她父亲的官职可是比周家的要高,周家也不会对二娘有什么不好的。

“娘,承修的婚事还没有定下来?”叶二娘问道。

一马当先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