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1 / 1)

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德育原理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德育原理研究的理念、规律、原则和方法,最终都要通过德育课程与教学才能贯彻执行。因此,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德育原理研究在实践中的具体落实。离开了德育课程与教学的具体实施,纯粹的德育原理研究也就失去了现实价值与意义。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发展,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不断进步。但同时,一些人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新矛盾、新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蔓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少年学生等问题,都是学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一、颁发学校德育大纲

1993年3月26日,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其目标如下: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同时,该文件还对小学的德育内容、德育实施途径、德育原则、学生品德评定和管理工作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指出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同时,该文件要求学校深入持久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并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的素质。

1995年2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途径、学生品德评定以及实施与管理五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①同年12月20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要求初中思想政治课在小学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教育和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

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对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考评、德育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二、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1981年,教育部将小学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要求各年级都要开设,并于1986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于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于1997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这一课程名称一直到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以前都没有变。

(二)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1992年,中学的政治课改为思想政治课。1993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对思想政治课的定性是,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①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规定:高一开设“经济常识”,高二开设“哲学常识”,高三开设“政治常识”,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这些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德育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标志着我国开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

(三)高等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1998方案”),该方案详细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的课程设置。二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6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64学时);三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0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40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60学时)。二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40学时)、“法律基础”(28学时)。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4学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70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学时)。本科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51学时)、“法律基础”(34学时)。同时,“1998方案”还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规定。至此,我国从小学一直到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体系,建立了新时期的德育新格局。

三、德育课程理论研究

这一时期,德育课程理论作为德育原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学术著作和教材都开始设专章讨论德育课程问题。例如,魏贤超在其所著的《现代德育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中,设有“参与式讨论:大德育课程”的专章内容;冯增俊在其所著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中,对西方个别国家的德育课程设置进行了介述;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戚万学、杜时忠的《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等著作和教材,都对德育课程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大大丰富了德育原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