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1 / 1)

继承与发展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逻辑,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史的基本情况,我们不得不回顾1949年以前教育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情况。革命导师列宁曾说:“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真正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至于纠缠在许多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上面,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①

一、1949年以前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发展

自鸦片战争以来,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一些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被迫于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了革新图强,1898年清政府启动了“戊戌变法”(亦称“百日维新”),但很快失败。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它作为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1900年5月至1901年9月,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北京沦陷,《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决定实施新政,改革教育。

1901年,《教育世界》杂志第9、10、11号上,连续刊载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这是中国引进“教育学”的开端,也是教育学在中国发生的开端。随后国人掀起了学习日本教育学及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大量翻译日本的教育学及教育学分支学科著作。当然,在学习日本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学习体会和本国的教育实践经验,开始编写中国的教育学及其教育学分支学科。这一时期引进日本的教育学,既是中国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西学东渐的必然结果,同时还是满足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学课程的需要。

1916年,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刊物《教育杂志》开始刊登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1917年,胡适、蒋梦麟、陶行知、晏阳初等人留学归来,开始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再加上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教育学的学习和引进发生重大转向,由原来学习日本的教育学开始转向学习欧美的教育学,这种引进与学习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①。在学习欧美教育学时期,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是相当开放的。我们不仅学习美国的教育学,而且德国的教育学也被引进,例如国家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等。当然,这一时期美国的教育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据考证,20世纪引进外国476名著者的教育学及分支学科著作和教材,共有530本。引进的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门类约有44种。其中,20世纪上半叶共引进245本。在引进国外教育学学科的同时,国人结合学习与教学,也编写了大量的教育学及其教育学分支学科的著作与教材。这里以出版发表时间为序,罗列出教育学及主要分支学科的发展情况。

(一)翻译与编译国外的教育学及分支学科著作与教材情况②

[日]田中敬一:《学校管理法》,周家树译,载《教育世界》,1901年5—8月,第1—7号。

[日]三岛通良:《学校卫生学》,汪有龄译,载《教育世界》,1901年5—8月,第1—8号。

[日]立花铣三郎:《教育学》,王国维译,载《教育世界》,第9、10、11号。

[日]汤本武比古:《教授学》,载《教育世界》,1901年10-11月,第12、13、14号。

[日]藤泽利喜太郎:《算术条目及教授法》,王国维译,载《教育世界》,1901年12月—1902年2月,第14—18号。

[日]原亮三郎:《内外教育小史》,沈弘译,载《教育世界》,1901年12月一1902年2月,第15—18号。

[日]木场贞长:《教育行政》,陈毅译,1902年(出版者不详)。[日]久保田贞则:《心理教育学》,上海广智书局,1902。

[德]格露孟开伦:《格氏特殊教育学》,京师大学堂译书局,1903.

[日]中岛半次郎、尺秀三郎:《教育学原理》,季新益译,东京教科书辑译社,1904。

[日]高岛半三郎:《教育学史》,张宗哲编述,载《直隶教育杂志·直隶教育官报》1908年1月,丁未年第19期;1908年3月一1908年4月,戊申第1、3、4、5期。

[美]柯培楷:《蒙学原理》,吕复译,载《直隶教育杂志·直隶教育官报》,1908年4月一1909年1月,戊申年第5、10、16、19、20期;1909年3月,己酉年第3期。

朱景宽:《职业教育论》,商务印书馆,1916。

世界社:《旅欧教育运动》,旅欧杂志社,1916。

余寄:《德英法美国民教育比较论》,中华书局,1917。

余寄:《社会教育》,中华书局,1917。

[美]史密斯:《教育社会学导言》,刘著良译,载《安徽教育月刊》,1918年1月,第15期;1919年1月,第12期。

[美]杜威:《德育原理》,元尚仁译,中华书局,1921。

[美]豪恩:《教育哲学》,周从政译述,中华书局,1924。

[美]吉特:《教育之科学的研究》,郑宗海译,商务印书馆,1924。

[美]麦柯:《教育实验法》,薛鸿志译,求知学社,1925。

美国中等教育改制委员会:《中等教育的基本原理》,胡志智译,北京文化学社,1927。

杜佐周:《麦柯教育测量法撮要》,民智书局,1927。

[美]塞斯顿:《教育统计学纲要》,朱君毅译,商务印书馆,1928。

[美]波比忒:《课程》,张师竹译,商务印书馆,1928。

郑冠兆:《美国成人教育之面面观》,中华印刷局,1931。

雷宾南:《成人教育丛论·第1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1931。

[日]富士川游:《教育病理学》,李任仁编,三友书店,1935。

美国内务部教育署全国教育财政调查团:《教育财政学原论》,陈友松译,商务印书馆,1936。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电化教育法规》,1936。

[日]细谷俊夫:《教育环境学》,雷通群译,商务印书馆,1938。

[美]谷德:《教育研究法》,李相勖、陈启肃译,商务印书馆,1939.

赵光涛:《电化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48。

从以上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引进的教育学及主要分支学科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学校卫生学、学校管理学、教学法、教育史、教育学史、教育行政、心理教育、蒙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比较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德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测量、教育统计、课程、教育病理学、教育财政学、教育环境学等。本书所要研究的10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基本上都有所涉及,具体时间如下。

教育学原理(1904)、课程论(1928)、教学论(1901)、教育史及教育史学(1901、1908)、比较教育学(1917)、学前教育学(1908)、高等教育学(1916)、成人教育学(1931)、职业技术教育学(1916)、特殊教育学(1903)、教育技术学的前身电化教育(1936)①。

(二)国人编写的教育学及其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情况国人编写的教育学及分支学科的相关著作与教材,主要有:

冯世德:《实用教育学》,载《大陆》1903年,第3、4、5、6、8、9、10、11、12期。

朱孔文:《教授法通论》,时中学社,1903。

云窝:《教育通论》,载《江苏》1903年,第3、4、6、9、10期。

蒋维乔:《学校管理法》,商务印书馆,1910。

谢荫昌:《社会教育》,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明书局.1913,

张学年:《家庭教育学》,载《湖南教育杂志》,1913年,第10期。

俞庆恩:《学校卫生讲义》,江苏省教育会,1915。

周维城:《特别教育》,商务印书馆,1916。

蒋拙诚:《道德教育论》,商务印书馆,1919。

舒新城:《教育心理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22。

张秉洁、胡国钰:《教育测量》,北京高等师范,1922。常道直:《成人教育论》,载《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8号。

薛鸿志:《教育统计学大纲》,高等师范编译部,1922。

陶孟和:《社会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22。

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中华学艺社,1923。

孟宪承:《教育社会学讲义》,1923年在江苏省师范讲习所联合会的讲演词。

孙贵定:《教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23。

廖世承:《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24。

余家菊:《教育原理》,中华书局,1925。

余家菊:《课程论》,载《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4卷第9期。

黄绍箕,柳诒征:《中国教育史》,出版者不详,1925。

王诲初:《西洋教育小史》,商务印书馆,1926。

庄泽宣:《职业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26。

余家菊:《师范教育》,中华书局,1926。

舒新城:《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27。

庄泽宣:《教育概论》,中华书局,1928。

王骏声:《幼稚园教育》,商务印书馆,1927。

张宗麟:《幼稚教育概论》,中华书局,1928。

庄泽宣:《各国教育比较论》,商务印书馆,1929。

廖世承:《新中华教育测验与统计》,中华书局,1932。

丘景尼:《教育伦理学》,世界书局,1932。

罗廷光:《教育科学研究大纲》,中华书局,1932。

孟宪承:《大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34。

史襄哉:《教育卫生学》,中华书局,1933。

朱智贤:《教育研究法》,正中书局,1934。

吴俊升:《德育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

罗廷光:《教学通论》,中华书局,1940。

张栗原:《教育生物学》,文化供应社,1947。

舒新城:《电化教育讲话》,中华书局,1948。

赵光涛:《电化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48。

从上述这些书籍来看,1949年以前中国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建设是相当丰富的。前期主要以日本为蓝本,建设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后期主要以欧美为参照,建设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从这些图书资料来看,国人开始建设的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时间大体上如下:

教育学(1903)、教育学原理(1923)、教育通论(1903)、教育原理(1925)、教育概论(1928)、德育原理(1919)、课程论(1925)、教学论(1903)、教育史(1925)、比较教育学(1929)、学前教育学(1927)、高等教育学(1933)、成人教育学(1922)、职业技术教育学(1926)、特殊教育学(1916)、教育技术学(1948)。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

当然,这一时期还有个别教材与著作以苏联为学习榜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撰写教育学相关著作,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及分支学科,主要代表作有:

杨贤江:《教育史ABC》,世界书局,1929。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上海南强书局,1930。

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中华书局,1934。

这些教育学及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教育学分支学科分类标准

要想明确学科的分类,就必须探究学科的基本内涵。“学科”这一概念是从英文单词“discipline”翻译而来。学科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的分类,二是教学的科目①。两者是有区别的,所有的知识分支都可以成为教学科目,但并非所有的教学科目都是知识的分支②,我国通常混同使用。《现代汉语词典》把学科释义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由此可见,学科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知识的分门别类,学科是知识分类的结果,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是专门化的学术组织或学术单位,人才培养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③。

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其学科分类有三个官方文件可供参考:一是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92),教育学学科共分为19个具体的二级学科。尽管国家在2009年对《学科分类与代码表》进行修订,但教育学的学科分支数目没有变化,只是把学科代码的中间“·”符号删除。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位制度,即《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关于学位制度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进行过一些探索,一次是在1964年,在聂荣臻的推动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草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施。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和科学研究单位培养、选拔人才的问题,要建立学位制度,也要搞学术和技术职称。”①这样,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自1981年1月起执行。198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学科评议组试行组织章程》,并通过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名单。此后,1983年、1986年、1988年(1990年通过),先后通过了第二批、第

三批、第四批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名单②。在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草案)》中,教育学学科专业共有16个,即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学科教学论、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幼儿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③。197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这次把教育学(0401)整合为10个二级学科,即教育学原理(040101)、课程与教学论(040102)、教育史(040103)、比较教育学(040104)、学前教育学(040105)、高等教育学(040106)、成人教育学(040107)、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特殊教育学(040109)和教育技术学(040110)。

三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相关文件。1952年7月16日,教育部颁布《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要求高等师范学校应根据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设置教育(学校教育及学前教育)等系科①。1955年,高等教育部发出《1955—1956年高等师范学校院系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到1957年,全国58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专业21种,教育学类专业有3个,即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和教育学。1963年修订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规定高等师范院校设置学校教育、学前教育两个专业,教育学专业被删除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系招生专业开始恢复与重建,1981年统计,全国186所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有4个,即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电化教育技术、教育学。1987年,修订后的专业目录中,教育学类专业有5个,即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电化教育。如今的教育学类专业主要有:学校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

除了上述三个国家层面的学科专业分类标准以外,一些学者还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教育科学进行分类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唐莹、瞿葆奎先生的分类法。

本书的研究主要基于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标准,同时结合“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尝试对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史进行梳理与研究,即10个二级学科:教育学原理(040101)、课程与教学论(040102)、教育史(040103)、比较教育学(040104)、学前教育学(040105)、高等教育学(040106)、成人教育学(040107)、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特殊教育学(040109)、教育技术学(040110)。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是因为这种分类比较符合学科的内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及分支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这10个学科都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经过70年的发展都有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都有相应的学会组织、研究基地、学术平台(期刊),各个二级学科点都有博士、硕士人才培养,能够支撑学科持续发展。

三、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历程

“20世纪是中国教育学科艰难创生、曲折发展的世纪。伴随着中与西的文化激**,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融,中国教育学科逐渐地从译介走向编著,从移植走向创生,从草创走向发展。教育学者们百年来以执着的精神、笃实的态度、开放的思维,成就了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史的世纪篇章。”①

有关共和国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的情况,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例如,瞿葆奎、郑金洲、程亮的《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求索》(《教育学报》,2006);刘燕楠、涂艳国的《中国教育学科的历史演进与价值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谢武纪、汪伟的《困扰中国教育学学科的三对矛盾论略》、侯怀银的《试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侯怀银的《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1998);侯怀银的《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侯怀银、刘光艳的《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以20世纪下半叶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侯怀银的《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

1998);等等。此处主要在学习上述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学者的观点,把共和国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历程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改造与学习苏联阶段(1949—1956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49—1956年,历史上常常称这一阶段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此阶段内,首先是对旧教育的接管和改革,这集中表现在对1949年以前的师范院校教育系科的改革,特别是对教育系开设课程的改革,因为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与师范院校的兴起密切相关的。1949年以前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原来的课程是移植美国的,具有严重的半殖民地色彩;课程超脱于政治之外,不能为新民主主义政治服务;课程注重理论探讨,严重脱离实际;课程科目繁多,内容重复陈旧;等等。①为此,在1949年4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座谈会,重点讨论教育系课程改革,后被整理成《大学教育系之办法与课程草案》,于1949年10月11日由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对大学教育系课程改革的意见体现在同日颁布的《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中,认为教育系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中级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与技能”。为此,规定教育系课程十三门,主要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概论、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中国近代教育史、西洋近代教育史、教育行政、教育测验与统计、现代教育学研究、职业教育概论、实习、政策法令、政治经济名著选读、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教育研究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教育系课程改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新民主主义教育概论改为教育学,职业教育概论有内容不完整,教学有困难,后被取消。教育测验与统计因为测验内容都是旧材料,而且是资产阶级的,改为教育调查与统计,后来并入教育行政中,现代教育学研究被合并到中外教育史中,后来有的教育系增加了各科教材教法课程。

从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等课程被取消,原来开设的课程,后经合并取消,仅剩下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教学法等。从这次课程改革来看,基本上清除了西方教育学科体系对共和国的影响。

到1951年年底,共和国对旧学校、旧教育的接管与改造基本完成。与此同时,随着苏联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引进,我国开始转向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共和国的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得到彻底改革,这主要表现在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教学计划中,特别是《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和1954年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教学计划》。从这些文件的内容来看,共和国的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完全倒向了苏联模式。教育系开设的课程仅剩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学校卫生等。

(二)教育学分支学科的中国化曲折探索(1957—1976年)

1957—1976年,共和国的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曲折的探索期。1956年中苏关系发生变化,我国由原来学习苏联开始转向批判苏联。当时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被批为封建主义的东西,西方国家的教育学是资本主义的教育学,传统和外援都被屏蔽,只有当下的自己创造,所以此时我们提出了“教育学中国化”的命题,开始了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中国化的探索。教育学中国化问题是在1957年提出的,其实这种思想在共和国成立之时就引起人们的注意。1951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就提出要逐步建立新中国的教育科学。1955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高师教育学教学大纲讨论会上,再次提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学。1957年年初,朱典馨也提出,我们需要一本中国的教育学①。1957年,《人民教育》7月号发表了《为繁荣教育科学创造有利条件》的笔谈,学者们再次谈到教育学中国化,瞿葆奎先生专门撰文对教育学中国化问题进行探讨。随后,我国学者结合时代需要,开始建构中国的教育学及分支学科。此阶段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潘懋元先生对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这种探索受到当时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时间不长。尽管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调整,在总结1958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于1961年召开了文科教材会议,使得教育学科发展出现转机,但教育工作中的“左”倾思想没有得到扭转。侯怀银教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启示,认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必须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必须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不能局限于参照一种范式,必须适应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必须注意体现中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必须突破普教研究的樊篱,全面推开。这是比较中肯的总结。

“**”期间,教育学科的探索中断,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遭到破坏。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由于在师范院校教育系中,主要有学校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学前教育学、教育政策、毛泽东教育思想等。

(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恢复、重建与探索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976年10月,“**”结束。经过拨乱反正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化,教育事业与教育科学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如果说1919—1949年是中国教育学科的初创期,那么这一时期则是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期。与初创期相比,处在发展期的中国教育学科不仅在分支数量上有大幅增加,而且呈现出一些“辩证”的特点;在领域上呈现出分化与整合的统一,在内容上呈现出“西学”与“中学”的会通,在方法上呈现出定量与定性的互补。①

1978年6月8日至29日,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座谈会,大家肯定了1961年确定的文科教学方针和此后获得的经验,颁布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专业学时制教学方案(修订草案)》,主张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小学教材教法等必修课,开设教育哲学、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前教育学、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等选修课②,教育学科的恢复与重建初现端倪。

1979年3月23日至4月13日,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讨论了1976年至198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并提出了教育科学体系问题③。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教育科学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1年1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举行“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教育科研”为题的座谈会。人们已普遍感到教育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须认识其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的基础。当代教育科学研究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参与教育研究的学科极其广泛。教育科学不仅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基础,而且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为基础。这样就产生了教育科学的分支,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生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法学、教育工程学、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过去我们一谈到教育科学的门类就是教育学、教育史、教学法、心理学,这是不全面的。我国教育科学缺门太多。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的教育科学就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能建立完整的教育科学体系,势必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1981年4月,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第二届年会具体讨论了如何建立我国教育科学体系的问题。会议提出建立我国的教育科学体系,必须遵循以下五个途径:一是要认真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教育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式的教育科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办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教训。从中探索、揭示教育规律,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提供真实无误的历史根据;三是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科学实验,为建立中国式的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系统的、翔实可靠的事实根据;四是要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教育历史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其善者纳入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体系,做到古为今用,对祖国的教育历史遗产,应批判地继承;五是要广泛地研究外国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做到洋为中用。①

1983年5月24日至3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为中心,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教育科学自身进行反思、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成为我国教育科学工作者这一阶段着力探索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各教育学科领域,如普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统计学、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未来学、教学论等都开展了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探讨。例如,张渭城主编的《国外教育学科发展概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一书,说明我国教育科学工作者已进一步立足于国外教育学科的发展,去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学科体系。

1985年,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继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决定颁布之后,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教育改革持续开展,至今方兴未艾。此时期内,教育学科的发展由开放引进走向综合创新;高度综合与分化并驾齐驱;教育学的元研究开始重视,努力创建教育科学学。到目前为止,共和国教育学科已发展出近百门二级、三级分支学科,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学科群。

四、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概况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也就决定了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复杂性,正如瞿葆奎等人所说,百年中国教育学科是“在异域理论的‘驱动’下,在其他学科的‘挤压’下艰难行进,努力挣脱依附的生存处境,谋求自主的发展空间”①。由于学科分类使用的标准不同,对教育学科的划分种类就不同,本部分主要从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总体情况、本书研究的10个二级学科发展研究概况两个层面描述共和国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分支学科总体发展概况

在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中,涉及的分支学科比较多,由于文字所限,这里列举的教育学分支学科以出版较早的个别著作与教材为例,特此说明。

毛礼锐、张鸣岐:《古代中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讨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陈震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雷克啸:《中国教育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游正伦:《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黄济:《教育哲学初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吴式颖、姜文闵:《外国教育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单传英:《幼儿教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叶佩华:《教育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全国教育经济学会(筹)《教育统计学概论》编写组:《教育经济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张济正、吴秀娟、陈子良:《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陶增骈:《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

郑其龙等:《家庭教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邓品珊、康尔珪:《现代普通教育管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共和国教育学70年·总论卷

徐国榮:《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德育原理》编写组:《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南国农:《电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华南师范大学基本教育理论导师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常春元:《教育原理》,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中央电化教育馆、卫星电视教育教材办公室:《小学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刘鉴农:《职业技术教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裴时英:《教育社会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陈列、陆有德、袁君毅:《大学教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

崔振风:《继续教育学》,兵器工业出版社,1987。

童立亚等:《学校卫生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王汉澜:《教育测量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仇春霖:《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北京师范学院学科教育学研究研究中心:《学科教育学初探》,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王伟廉:《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王正平:《教育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程方平:《教育情报学简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刘本固:《教育评价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温梁华:《教育未来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

林熹:《教育逻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

庄孔韶:《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劳动部培训司:《幼儿园各科教材教法(试用)》,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

沈明德:《校外教育学》,学苑出版社,1989。

秦向阳:《成人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宋正友等:《教育督导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张诗亚、王伟廉:《教育科学学初探——教育科学的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田玉敏:《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范广仁:《中学教育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叶立安:《社区教育新探》,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1。

王焕武等:《教育美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王冬桦、王非:《社会教育学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成有信:《现代教育引论——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现代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高蕴琦:《教育传播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杨学谅等:《教育政治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李晓燕:《教育法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张燕镜:《师范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虞永平:《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石鸥:《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朱家雄:《教育卫生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二)改革开放后本书研究的分支学科发展研究概况

在描述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情况之前,还有必要梳理一下教育学学科总体发展研究情况。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瞿葆奎:《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教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金林祥:《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郑金洲:《中国教育学60年(1949—200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张斌贤、楼世洲:《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侯怀银:《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侯怀银:《西方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由于各个二级学科著作与教材比较多,这里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与教材进行了列举,粗略认识一下教育学各个分支学科发展研究情况。

1.教育学原理发展研究情况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冯建军:《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施克灿、林钧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王炳照:《中国教育改革30年·基础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研究情况

胡克英:《教学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蔡宝来:《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与构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李定仁:《教学论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1-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王鉴:《课程论热点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之思》,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张传燧:《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大象出版社,2013。

彭泽平:《嬗变与超越: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史》,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于康平:《中国课程论现状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王本陆、王永红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教育史学发展研究概况

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郭娅:《反思与探索:教育史学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刘来兵:《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中国教育史学实践范式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刘正伟:《规训与书写:开放的教育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史静寰:《西方教育史学百年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周采:《当代西方教育史学流派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比较教育学发展研究概况

成有信:《比较教育学》,中国文化书院,1981。

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康有金、李晓红:《中外教育思想史比较》,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生兆欣:《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王长纯、万建平:《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陈时见:《比较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袁利平:《比较教育本体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学前教育学发展研究概况

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卢清:《中外学前教育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周玉衡、范喜庆:《学前教育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刘彦华:《中国学前教育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于冬青:《中外学前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王宜鹏、夏如波:《中外学前教育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田景正:《学前教育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冯晓霞:《中国教育改革大系·学前教育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

虞永平:《中国教育改革40年·学前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洪秀敏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高等教育学发展研究概况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潘懋元:《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期》,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王英杰、刘宝存:《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别敦荣、杨德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张应强:《精英与大众:中国高等教育6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王建华:《高等教育学的建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余风盛、董泽芳:《高等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方泽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陈浩、马陆亭:《中国教育改革大系·高等教育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

王英杰、刘宝存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7.成人教育学发展研究概况

熊华浩:《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王茂荣、朱仙顺:《成人教育学基础(上册)》,职工教育出版社,1988。

秦向阳:《成人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张维:《成人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叶忠海:《成人教育学通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王北生、姬忠林:《成人教育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董明传:《成人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2。

杜以德、韩钟文、何爱霞等:《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董明传、谢国东等:《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8。

曾青云:《当代成人教育发展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叶忠海:《现代成人教育学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高志敏:《成人教育学科体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8.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研究情况

高奇:《职业教育概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1984。

刘鉴农、李澍卿、董操:《职业技术教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卢鸿德、罗明基:《职业技术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门振华:《职业技术教育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

王金波:《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张正身、郝炳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

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王继平:《中国教育改革大系·职业教育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

中华职业教育社、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国职业教育改革

20年:1980—2000》,科学出版社,2016。

石伟平:《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和震、刘六波、魏明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9.特殊教育学发展研究情况

张文郁:《小学特殊儿童的教育》,商务印书馆,1950。

连健生:《特殊儿童的特点和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1。

陈云英、沈家英、王书荃:《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9。张福娟:《特殊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朱操:《特殊教育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陈云英等:《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陈丽如:《特殊教育论题与趋势》,心理出版社,2004。方俊明:《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肖非、王秀琴、李晓娟:《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丁勇:《当代特殊教育新论:走向学科建设的特殊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王培峰:《特殊教育哲学:本体论与价值论的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黄培森:《中国特殊教育史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马建强:《中国特殊教育史话》,新华出版社,2015。

夏峰:《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12—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刘全礼:《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2014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2013》,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李拉:《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刘全礼:《2015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刘全礼:《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0.教育技术学发展研究情况

南国农:《电化教育基础》,甘肃教育出版社,1984。

李运林,李克车:《电化教育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蔡建东:《现实、历史、逻辑与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科学出版社,2010。

南国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马启龙、李文卫、何玲:《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问题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张立国、郑志高:《教育技术学理论问题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宋灵青、赵兴龙:《回眸与反思:中国教育技术研究35年(1980—2015)》,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陈瑜林:《中国教育技术学可视化知识图谱构建研究》,四川美术出版社,2016。

邓国民:《国际教育技术学研究知识图谱:理论、技术与实践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余胜泉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育技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从上面这些学科的代表作可以看出,教材编写是其主流,一些是学术思想史或学科思想史的研究,更多的是一些学科教育发展史,但真正从学科建设的视角,或者从元研究的视角来建构与探讨学科建设的著作不多。当然,高等教育学学科除外,相对于其他分支学科来说,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学术著作较为丰富。有鉴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面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史,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弥补国内在该方面研究的不足,二是向共和国献礼。这也是我们撰写本著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撰写中华人民共和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史也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本研究成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重点立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AOA180016)子课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成果。

为了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更好地梳理教育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发展情况,现在国内学者比较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一些团队,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学者继承元研究的传统,在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自2000年起,每年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出版一本系统总结上一年教育研究的报告。例如,瞿葆奎、郑金洲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谢安邦教授每年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叶澜先生每年主编的《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上海教育出版社)等。内容涉及总论、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管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经济学等教育学分支学科,这些图书的出版,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此外,《教育研究》编辑部近年来每年发表一篇“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全面总结上一年各种期刊教育研究的发展情况,内容涉及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再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以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为依据,总结每年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对于反思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