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教育的经济价值为中心(1977—1999年)(1 / 1)

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首要的方向性问题。1977年,随着对“两个估计”的批判以及对“两个凡是”给教育带来的种种危害的揭露,人们对教育价值判定标准产生了质疑。1979年《教育研究》创刊号发表《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讨教育工作中的规律》一文,提出“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等观点。②如何更好地认识、研究教育价值问题,成为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随着教育研究中价值意识的觉醒,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教育价值问题得到了学界关注。曾成平与熊明安在1983年第4期《辽宁高等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略论教育价值》一文,发出了要重视教育价值研究的呼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教育价值的内涵、教育的内部价值、教育的外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该文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直接和专门论述教育价值的文献。此后,对教育价值问题的研究快速发展,研究成果快速增长。

一、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的经济价值彰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教育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价值取向由此确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第二,改变了对教育消费性质的认识,确立了教育的生产属性,认识到教育是一项投资性事业,开始注重教育投资。①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此,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的经济价值逐渐凸显出来。经济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教育的主导话语。①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确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成为主要价值取向。与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相呼应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价值研究中最早得到关注的。学者积极关注并研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看来,由教育等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经济价值的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由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动力和源泉;教育提高了个人生产效率和个人收入;教育及教育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具有缓和、降低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经济功能和价值。②应该说,这些分析和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尽管人们侧重于从教育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思考教育价值问题,但对思考教育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参考。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中经济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的确立,很多学者对教育的经济价值展开了理论分析。有学者提出了“教育的生产力价值”的概念,并进一步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的视角分析了教育的生产力价值。一是教育的劳动资料价值,表现为教育在传授生产经验和制造生产工具的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二是从劳动对象角度来看,教育提高了人类认识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不断发现新的劳动对象;三是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劳动者的培养上,劳动者的知识、技能靠教育来传授和开发。①通过上述分析,归结起来,教育的生产力价值仍然在于教育对劳动力的培养,教育的劳动资料价值与劳动对象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者的价值。还有学者提出“教育具有生产性功能”的观点。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也是实现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必需手段。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要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创造精神,为生产力发展服务。教育还可以使劳动者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品质,以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和变化。②学者所述教育的生产力价值或生产性功能,都指向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价值,与教育的经济价值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对教育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专门系统的研究。人的生产能力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这种能力的提高能够通过教育和训练来获得,因此教育具有明显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教育的经济价值有三个特点。一是间接性。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教育投资最终体现在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上。教育通过培养、训练合格的熟练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对经济产生作用。二是迟效性。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现为在教育过程之后,培养的合格劳动者,通过服务形式进入生产过程创造经济价值,周期较长,不像物质生产部门投资见效快,其投资的经济效益是隐性的。因此,教育的发展应略先于经济的发展。三是多因性。教育的经济价值能否实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只有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教育的经济价值才得以充分发挥。①教育经济价值的这些特点,不能直接以物态性效用、即时性效用和单体性效用为尺度来判定教育的价值,也不能对教育的经济价值做直线式的简单理解;不能认为只要发展教育就一定能促进经济发展;不能以增加投资发展教育不一定促进经济发展为由,判定教育不具有经济价值。②

在教育经济价值的内涵上,学者基本形成了共识,即主要指教育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价值、科技生产和再生产价值、提升经济管理水平的价值、提高人在社会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和回报的价值等。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价值面临着多种价值的冲突与整合。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教育将面临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及整合,教育的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冲突及整合,教育的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冲突及整合,教育的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冲突及整合,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冲突及整合。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还出现了教育市场化和不允许市场经济介入教育等价值观的冲突。

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有力冲击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教育价值观,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观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一套办教育,实现教育的市场化。科学界定教育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必须强化教育自身的主体性,不能把有弊端的市场经济当作包治中国教育百病的万应灵丹,更不能以之代替教育发展规律。作为整体系统的现代教育价值虽然具有完整而独立的品格,可是这种系统价值必须在与其他社会价值系统互动的功能关系中才能实现。①若把为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教育的唯一功能来追求,则教育中潜伏着人的片面发展的危机,最终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将导致教育功能的异化。②

二、对教育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更加全面

这一阶段,除了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外,学者还对教育的其他社会价值进行了持续的研究。

尽管单一的政治价值逐渐隐退,但教育的政治价值始终有学者予以关注。有学者对教育的政治价值进行了专门的理论分析,认为教育的政治价值体现为教育相对于政治的满足关系,是作为客体的教育能满足政治所需要的那种属性和功能,主要体现为教育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主体建立、巩固、发展和运用国家权利的需要。③其主要表现包括三点。第一,教育的政治性育人价值。教育可以传递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培育具有社会发展所需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劳动者;通过培养和选拔专门的政治人才,选拔国家的接班人,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完善和发展。④第二,教育的政治宣传价值。通过教育宣传功能,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使受教育者形成巩固和维护一定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通过教育传播社会意识,形成公共舆论,对社会上的政治事件的变化和发展

产生积极反应。⑤第三,教育的政治进化发展价值。教育在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也促进政治理论思想的研究和发展。现代教育对推进政治的进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推进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①

肯定教育的政治价值,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就等于政治活动,要能够逐步理性地看待教育的政治价值。②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已经不再泛泛地讨论教育的政治价值,而是深入诸如教育与民主政治、公民教育等具体论题中。这些具体论题都是关于教育的政治价值的具体表现或者如何实现教育的政治价值,深化人们对教育的政治价值的理解。

教育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积极的关注。关于教育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大多数学者是在教育价值的整体框架下展开的,且主要观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有文化传承与保存的价值。教育一开始就是继承、传播与保存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文化、确定教育内容,把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精华的内容传授下去。第二,教育有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价值。教育可以吸收各民族的文化精华。

第三,教育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价值。教育通过发展人的思想和观念,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教育也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培养人才,实现文化的更新;教育创造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可以促进文化的变革。③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丰富性,也有学者主要关注教育中的“精神文化价值”,即教育同人的精神文化相互需要的关系。④有学者提出,教育在精神文明生产中处于中心地位。⑤这里所论述的教育的精神文化价值、精神建设价值等,与教育文化价值的内涵颇为相近。

有学者从教育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出发,认为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教育的内在或本体价值,是教育价值之根本,只有通过文化价值才能实现教育价值。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在以文化培养人的过程中,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更新创造过程。因此,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在教育通过人的文化化而保存文化;教育的文化价值与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人这个结合点上是统一的。①

有学者在与科学价值相对的意义上,提出了教育的人文价值概念,认为教育的人文价值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亦即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对人类的幸福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与功能。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教育的人文价值将培养健全或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②教育的人文价值一方面涵盖了教育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蕴含着教育的人类文化价值。

有学者提出教育的人类学价值概念,指出教育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有重大价值。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促使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转化为社会上的人的过程,是人类生存的社会条件。从人类生命史来看,教育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机制;从人类个体生命史来看,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必要手段;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政治化的重要工具,是传递、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③就学者所界定的内涵来看,教育的人类学价值是一个更综合的概念,几乎涵盖了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各个方面。

三、“人”的发现:教育的本体价值开始萌芽

教育的本体价值就是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培养上,因此,势必涉及人的价值。教育学者开始往往从价值满足社会客观需要的角度加以阐述,忽略了教育满足人自身需要的作用,忽视了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全面研究。①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讨论了“马克思之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但这两个讨论不具有价值变革的意义,不是在教育价值的层面上进行的。②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受哲学界关于人的价值研究的热潮影响,人的价值问题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

198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教育研究》编辑部、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教育与人主题研讨会。当年,《教育研究》把教育与人作为第一个选题,集中发表了20篇文章,揭开了教育关注“人”的序幕。③首先是对无“人”教育的反思与对“人”的呼唤,集中体现对我国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有学者通过详细剖析1949—1989年我国教育实践中价值取向变迁的过程,认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移。第一,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其偏移表现为政府的教育决策历来只强**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展方面的价值。此时的价值,忽视人格培养。第二,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忽视教育自身特点,要求教育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思维方式。第三,在存有偏差的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急功近利、忽视个性和独立人格等严重后果。第四,产生偏移的原因是中国教育实际的发展,几乎一直受政治的影响;从国家决策来看,选择教育价值的基本视野、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没有大变,变化的只是具体标准和内容。①

有学者提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的观点,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教育的直接目的不应该是满足社会需要,而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②

受这些观点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人的价值问题。国内哲学界把人的价值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自我价值,即作为主体的人形成的改造自然以获取所需要的满足自身发展的能力;二是人的社会价值,集中体现在个人价值的充分发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社会做出贡献上。人的价值本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统一,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发展与造福人类的贡献的统一。③在教育价值研究中,一些学者往往从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角度谈人的价值。有学者提出,人是主体也是客体,具有二重性。人的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取决于他的行为的客观效果,即满足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的程度。④

有学者认为,人的价值就是在判断人类整体(主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时,对人自身的肯定性评价,它是一种反身价值。其显著特点是主动性。人的价值的主动性表现在,人在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提出超越现状的价值理想,从而在不懈追求中去创造,并在创造中去超越,人的价值因此成了一种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升值的主动性价值。人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人生的价值。在人生的价值范畴中,价值主体是具体的人,价值客体是他人、社会,是在作为客体的人和作为主体的人之间进行价值判断。①

在对人的价值界定的基础上,学者进一步分析了人的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从人是一切价值关系的主体方面来说,所有价值都体现着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同样是一种脱离了人这一主体的需要就不存在的价值。因此,教育价值不仅包含人的价值,而且全部教育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以实现人的价值为基础。②这就揭示了教育在人的价值实现中的基础性地位,说明教育确立人的价值的重要性。

当然,教育并非人的价值实现的唯一基础或条件,只是基础性条件之一;反之,促进人的价值实现,确实是教育价值的核心。因此,教育中人的价值,就是要明确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中有何作为。有学者认为,教育实际上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对人的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从价值角度看,教育发展了人的价值,提高了人的价值,增加了人的价值。可以说,教育过程就是人的价值的积淀过程。教育对人的价值的作用包括直接扩展人的价值和让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两个方面。前者是发展人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后者是将人自身积淀的价值转化为人的创造活动的机制和起点,这是教育对人的价值作用的重要一面。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的价值问题得到了学界关注,成为热点议题。从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转向人的价值,可以说这是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显著特点。①20世纪90年代引人瞩目的主体教育思潮和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实验,正是在关注人的价值的思想氛围下形成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也逐步从理论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层面,逐步成为中国教育政策的主旋律,而且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更加突出了人的本体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的本体地位。②尽管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取向仍然以社会价值为主导,但人的价值问题已经开始从理论研究向教育政策实践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