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喝镇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并全力做好政府的服务工作曾多次受到东莞市领导的表扬。市委几届领导都向笔者介绍说:“石褐四面环水,当时还没有桥,但能把电子企业引进那么多,经济发展到那个水平,主要是政府工作做得好。”
不可否认,在石褐的发展中,石揭镇政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石褐镇党委被评为全国发展经济的先进党委,刘发枝也因工作出色于2002年被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
当过10年镇委书记的刘发枝在石褐工作的年头可不短,1971年就进到镇政府当文化站长,直到2003年才离开。30多年的**岁月,30多年的风雨兼程,其间的苦甜酸辣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一提起石揭,刘发枝就禁不住眼圈发湿:“当时石褐是一座孤岛,出门得坐船,要吸引更多的港台商人,我们必须在投资环境上下工夫。1988年,我们咬牙投资了3000多万建石褐大桥,1990年正式通车,接着我们又开始大规模地搞基础建设和城市建设,从1991年到1995年,我们共投人了4个亿,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镇中心区。1997年我们投资2000万建成的1.3公里长的大王州桥也通了车。改善投资环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很注意政务环境。我们常用的4句话:以情对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留人。最重要的是以情留人。当时我们的口号是:`24小时、31天、365日全方位服务,随叫随到’。我们的真情也换来了台商的感情,像台达董事长郑祟华就经常告诫他的部下,你们千万不要在这里搞不正当的行为,不要影响镇委、镇政府的形象,你们一定要把这里当家。台达自从到我们这里之后,不断地增资扩厂,郑祟华还提议办中心小学,他个人还捐出了100万元,公司也出了100万元……”
整个采访中,刘发枝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也没有一句提及自己,说得最多的是他身边那帮人当年如何拼命的故事:“我们的干部不仅没有星期六、星期天,连晚上都经常工作,比如说台商的货柜车晚上12点到海关,那我们的人也得跟进呀。还有,很多台商在这里没带家属,晚上很寂寞,那我们的干部就陪他们卡拉OK,常常陪他们到一两点钟。和台商们的关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当时我们的干部可都是玩了命地工作。我们有一个叫叶志标的副镇长,当时他也负责发展公司的工作,工作起来那可是没日没夜,1995年发现有肝病,但他还在拼,接待任务也重,我们的工作也离不开他,因为很多老板有什么困难也愿意找他。其实台港商人信任这个地方也就是信任这里的人,人便渐渐形成政府的形象。1997年6月我和叶志标还一起去台湾搞招商活动,没想到回来后一个月他就走了,才36岁,太可惜了!当时许多台湾老板都特地来石褐送他,郑崇华还亲自去他家慰问。其实他的病完全是累出来的。”
说到这儿,刘发枝再也忍不住眼泪了……
“我们还有一个叫叶景良的副镇长,干事从无怨言,少说话多干事,白天跑海关、企业,晚上经常陪台商陪到很晚,有一个晚上睡在了卫生间,第二天一早还精神饱满地来上班。现在想想挺不容易的,当时大家的工资又低,干起活来却是那么拼命,一拼就是几十年。我们这一代人都把事业视为生命,一点也不懂得珍惜身体。现在石揭起来了,但很多人都落下了后遗症。叶景良现在中风了。我们的村干部也是,当年太拼命了,像石揭村书记袁焕桃,吉州村书记黄加仔,当年他们都还很年轻,现在一个58岁,一个55岁,几十年下来,身体也都不行了,但村的经济实力现在却是相当强,没有他们当年的辛苦,也就没有现在……”
听着刘发枝动情的叙说,笔者也忍不住泪水盈盈,东莞的今天,那可是当年的基层干部一路辛苦拼出来的。令人伤感的是,当年的奋斗者们在时间的隧道里也渐渐退出了舞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而他们的健康已被严重透支……
采访杨谭业是我们在东莞所有采访中情况最为特殊的一次,本来约好了采访,可当我们到了塘厦时,听说他因为血压高,正在医院输液。据说他已中风多年。笔者实在不忍心多打搅这位当年的“开荒牛”,只在人声嘈杂、人来人往的输液室和杨谭业简短聊了十来分钟,便告辞出来。
塘厦现在的经济总量在东莞各镇排名前五。有人告诉笔者,没有杨谭业那届领导班子的开拓创业,便没有塘厦的今天!
杨谭业是东莞清溪人,早年在清溪、樟木头工作,1983年出任塘厦镇长一职,1990年担任塘厦镇委书记。
杨谭业一上任,便琢磨起一件事:东莞各镇都在创建各自的特色,那么,塘厦的特色是什么?塘厦到底该怎么定位,怎么发展?
只有改革锐进,方能在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次出差去深圳,杨谭业在深圳的工业园区里突然找到了灵感:把工厂集中到一起,不但可以形成一个好的工业环境,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污染问题、配套问题,这可是一个好思路呀。以前我们引进“三来一补”时,哪里懂什么叫规划,工厂建得很随意,这里一块那里一块,时间一久,工厂零乱的弊病就出来了,最头疼的是污水这个问题就没法处理好。假如我们也建设这样的开发区,那我们的招商引资就会层次更高,就会引来大项目呀。欲引凤凰来,需栽梧桐树,现在我们把树栽成林,那凤凰不是就更好引了……
从深圳回来,杨谭业赶紧召集大家开会,兴奋地把自己的灵感一古脑儿倒了出来。这一倒,居然把大伙儿的热情也一个个给点燃起来。太好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棒的发展模式呀,朝这方向发展下去,咱塘厦绝对会大有前景。但是,一预算,很多人又像是被浇了一头凉水似的:这个动作太大了,深圳搞工业园区,人家可是深圳啊,而我们只是一个镇,我们哪里有钱啊?
会议开了一天又一天,不但镇村领导反复讨论,还特地请来台商、港商,请他们论证塘厦走大型工业园区这条路子能否行得通。当时外商也一致认为塘厦这条路可行。
得到外商们的认可后,镇村领导们统一了认识。接着,塘厦工业园区的宏伟蓝图便开始一步步落到具体实施中。杨谭业回忆说:“搞工业园区开发是要很多钱的,一个工业园区就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我们本身没多少钱,那时向银行贷款又特别难,我们只能贷到一点款,怎么办?当时我们一方面把开发区里的地提前卖给港台商人,更多的是靠集资,我们不但在东莞集资,还跑到深圳、惠阳等地集资。从1990年开始,我们先后集资了10个亿。我们先建公路,路搞好后,老板们来得就多了,他们在工业园区里纷纷买地。我们拿着这些钱又搞下一条公路。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把工业园区给建了起来。当时我们和村里联合起来,先由镇里把地统一集中起来,开发好后再分一些给村里发展。经过几年大规模的开发,终于形成了28个工业园区,其中大型工业园区有6个,最大的工业园。区面积有10平方公里。”
1996年,塘厦战天斗地的大开发完满画上了句号。这一年,杨谭业也到了退休年龄。令他欣慰的是,塘厦美丽的梧桐树林终于引来了一个又一个金凤凰——美国的通用、法国的汤盛、日本的三洋等跨国公司,台湾的康舒、国巨、世听以及香港的中建、金山实业、东茗国际、王氏国际等20多个港台上市公司纷纷落户塘厦。从1990年到19%年,塘厦每年都是百分之三四十的高增长。截止到2000年底,全镇拥有外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12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2.5亿美元。
当笔者问起那些年的艰辛时,杨谭业脸色安详,他微笑着摇摇头,说那都是应该的。
杨谭业的老伴在一旁告诉我们说:“他那时候吃过的苦可真是多了去了,不是跑工地,就是跑香港,求人家老板回来办厂。在香港他又没有地方住,有时就在人家老板的办公桌上凑合一晚。那个时候他几乎是不着家的,每天忙到很晚才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又骑着自行车出门了。家里的事从来没管过,什么叫礼拜天,什么叫放假,他从来没有在家呆过一天。他退下来后倒是在家呆着了,可身体也垮下来了,反而又要我们照顾他了……”
杨谭业打断了老伴的讲述,他感慨地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这也是我应该做的。既然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这个位置上,那我就应该尽力而为,大胆而为,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的日子。为百姓做点事,为后人做点事,我们吃点苦也没什么。”
霎时,笔者泪眼蒙陇,默默无语多时。从杨谭业那虚弱的身体上,笔者能完全想象出当年的艰辛,那是一种耗尽健康和生命的义无反顾呀,付出的又何止是他的年华!
从医院告别杨谭业,漫步在塘厦风景如画的镇中心,笔者在惊叹这里的富裕和美丽景象时,却始终被一种无可名状的锐痛和感动萦绕着。街头上行走着的这些衣着时尚的年轻人,他们是否听说过一个名叫杨谭业的创业者……
我们进到塘厦镇大坪村附近的大屏障森林公园,映人我们眼帘的广场中间是一池荷花。或含苞,或怒放,或亭亭玉立,或迎风摇曳,然而,面对眼前的此番美景,笔者却无心观赏,脑海里总是想起东莞改革开放当年的创业者们。当人们惊叹赞美荷花之美时,有谁会想到托着美丽的花儿叶儿下的那些困顿在泥水里的藕,正是它们孕出藕芽,使之长大开花……
无论如何,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创业史,记住这群时代的改革先锋们,正是这些真正致力于造福百姓、致力于长远发展的先行者,当年曾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共同参与了东莞这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大变革,从而决定和影响了东莞发展的前进节奏,也铸就了东莞今日之辉煌。
我们还听说过一个叫殷顺喜的创业者,正是他当年带领乡亲们进行艰难持久的战斗,才使得今天的清溪像颗明珠一样在东莞这块土地上璀璨夺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溪镇镇委书记殷顺喜为了实现振兴清溪的计划,带领清溪人投人了一场场战斗:一是面对当时土地使用各自为政、随心所欲、贱价出租使土地流失的情况,对土地实行统筹管理。这一重大举措,莫定了今日清溪发展的大格局;接着,连续3年时间开动数以百计的推土机、挖掘机、运土车,昼夜苦战,硬是一口一口地吃掉了100多个山头,抹平了3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平地之后开始修路。地平路通后,外商们纷纷前来投资建厂;三是于1986年、1987年连续开发和建成了第一、第二工业园区,1989年,国内发生政治风波,港台企业投资走进低谷。殷顺喜清醒地指出清溪不能停,更不能退,要以更大的动作更快的步子继续往前走。经过两年的苦战,新建的银湖、银山两个工业开发区如巢引风,一下子就招来50多家外商投资办厂,资金达1亿元。经过几年的奋斗,清溪的发展之路更顺了,更有前景了。此刻,殷顺喜心中又有了更高的目标:用10至15年的时间把清溪建成一个新加坡模式的现代化城市,完全实现清溪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如今,所有到过清溪的人都从中看到这样的宏伟蓝图已得以实现。当人们惊讶于清溪的美丽时,有谁能看得见这美丽的背后所付出的创业者的心血啊!
从这些创业者的身上寻找东莞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答案一目了然。
鲁迅先生在随笔《生命之路》中曾如此定义“路”的内涵:“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左传》里也有句话叫做:“革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于荆棘中开辟出路,对东莞这场划时代的改革而言,正是如此。
回过头来看,东莞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浸满了无数开辟者的鲜血和泪水!时代的改革者们践踏着羡黎不断寻求生存之路,这是一个何等艰难的过程!只有当所有的荆棘之地被时代的辟路者辟出之后,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