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例之一】老彪的“收网术”(1 / 1)

大国的亮点 何建明 658 字 3个月前

老彪其实并不老,只是因为他在近乡远邻算得上个老板,所以大家把他原来的大名“小彪”叫成了现在的老彪,以示对他的一份敬意。

30来岁的老彪在常熟服装城里始终没有注册,因而他在市场上也始终没有名分。但像他所采用的经商之道——“收网术”,却是当地相当一批老板普遍采用的一种战术:老彪的全部经商家底是他的那辆摩托车。他的经商之道也是随这辆摩托车走出来的。在采访此文时有几天我就住在老彪家旁。开始我并没在意还有像他这样的常熟小老板存在,这完全得谢他的那辆昼夜不息鸣的摩托车。当然,起初我十分地恼火那摩托车声。原因是它总在我准备入睡的深夜十一二点和清晨四五点钟时“哒哒哒”的响个没完。如此几天下来弄得我白天不能正常采访夜晚不能按时入眠,有一天半夜时我终于爬起来到老彪家问个是非因果。“实在对不起,看把你折腾的。”老彪知道我的意思后很是歉意道。然而他告诉我,他的生意必须在这两个时辰做,否则就不成。经他一介绍,我终于明白了这位老板赚钱的全部秘密——

老彪本人对服装是个门外汉,而他的服装生意开始,则是有人让他“顺便”往常熟城里的那个市场里带几件、几包衣服这样一次两次给“顺便”出来的。带的趟数多了,邻居们不好意思了便给老彪那三块五块十块八块钱的。后来老彪想,既然这“顺便”也能“带”出生意何必不来个干脆:专门像打渔收网似的帮有织机的各家各户把已做好的服装成品送到市场去卖呢?这一干脆,他的生意还真做成做长了。

常熟的广大农村过去几乎家家有纺线织衣的机子,但并不是家家都有人有时间到市场去卖买成品,这就必须有专人帮助他们把每天生产出来的衣服拿到市场上迅速换回利润——即使最笨最小本经营的生意人,也知道尽快把成品换回现钞是一种最有效的赚钱方式。老彪正是适合了这种需要才把生意做成做长了的。

一台织机一般一天能织成二十来件衣服,这二十来件衣服由一个人做其工时大约得十五六个小时,也就是说从早晨六点干起得到晚上十来点做完,也就是说在每天刚刚把衣服做完时把成品送出去能最有效的赚钱。老彪正是每天在此时此刻骑上摩托车去做完衣服的各家各户收成品,所以他的生意有了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源头。那些做衣服的人能在最快的时间里看到了自己由劳动到货币之间最短的交换过程,虽然这时的劳动价值可能比自己直接将衣服成品拿到市场卖掉要少赚些钱,但他们也愿意眼前的这种交易——因为它来得快速、简单、不受骗、不耽时。而老彪这样的老板也正是依靠这个时间能以最低的价格拿到货物。每天这时,老彪开着摩托车飞驶在乡村巷间以最快的速度将各家各户的衣服成品像收网似的收到自己家中,第二天一早,他又开着摩托车直飞常熟城内的大市场,卖给那些有摊位有门市部的老板们。当晚,老彪又用早晨赚来的钱去各家各户“收网”……如此循环往复,老彪口袋里的钱也跟着鼓了起来。农忙,当农家人暂时放下织机下地收割时,老彪的摩托车还是不闲着——他开始去贩卖各种农副产品,所采取的还是——“收网术”。

像老彪这样的小老板在常熟乡间田头数以万计,虽然他们并不是常熟服装城内真正意义上的老板,但却是常熟服装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的存在为常熟广大农村那全民性的服装加工业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