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之一】不识城中城(1 / 1)

大国的亮点 何建明 1363 字 2个月前

做生意的人,尤其是做服装生意的人没有不知道常熟服装城的。据说十个中国人身上穿的衣服有三个人的衣服是出自常熟这个商城。可见这个市场之厉害!在香港、在巴黎、在莫斯科的大商场里也能见到中国的“常熟服装”。而中国百姓们身穿常熟服装却不知道常熟服装城的是大多数,这并不奇怪。就像北京人包括中央领导们都说“红都”服装棒而并不知道“红都”的首席师傅就是常熟人一样,如今改头换面的东西太多,谁也搞不清倒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也没有多少必要去弄明白它。因为常熟市场上服装本来就来自天南海北。今日之世界乃是个流动的生命,像贝利、泰森那样的大明星连自己“播”下的种子都可以不去管它,更何况是流通的商品。

常熟人对此从不在乎,因为他们非常自信:只要中国乃至世界的服装市场火爆,“常熟服装”不管如何改头换面或者流向非洲还是美洲,它的血统还将是“常熟”的。有了这一点,坐在潮头的常熟人便永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描绘美丽的诗篇。凌:同许多男士一样,我平生最怕的就是逛商场。妻子每次兴致勃勃拉我去商场,回来时差不离都会气得想一脚把我踩到街路底。不过我知道在北京有王府井和西单两大商场,大概它们在中国算得上数一数二了。北京人和外地到北京的人十有八九进过这两个商场诊二它们确实也代表了首都和中国最大的购物场所及其水准。每次走进这两座大商场,我股份峡总情不自禁地埋怨起中国人太多了,多得连盖个商场也非得把人转晕才是。尽管如此护王府井和西单两澎商场一直是烙在我心中的惧怕的宏厦。

但到常熟之后,我对王府井、西单商场的那份惧怕消失了。这是因为说来你肯定有些不信的常熟招商城内竟有好几个与我心中的“宏厦”不相上下的大商厦!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走进去了——

眼前的这座大楼叫“万利商厦”——大概是一本万利的意思。为了证实一下它的宏伟,我不得不暂且扔掉惧逛商场的毛病,从一楼转到四楼,又从东头走到西头,再由南边逛到北边……当我从那商厦出来时,就差还能认出东南西北。

“比你北京的西单商场大还是小?”门口的“保安”笑嘻嘻地过来间道。

我摇摇头,说早糊涂了。

“保安”看我汗湿淋淋的样,便道:“你不用丈量,肯定比西单商场大。”

“你怎么知道?”我有些不服。

“我在北京当过兵,西单商场常去。那也是四层,但总面积比我们的‘万利’小。”

“这楼有多少建筑面积?”

“7.8万平方米,占地近43亩。共可以安排3000个店铺。”

对数字没多少概念的我无法作出比较,但面对如此宏伟的建筑以及刚才“巡视”的感觉,我相信“保安”的话基本是正确的。

“像这样的商厦在服装城总共有多少处?”

“老商场、新商厦加起来不是26就是27吧,这你可以去间问他们干部。”“保安”说完,不无自豪地为我指点道:“你看——那边是鞋帽城,挨着它的是‘国贸商厦’、‘长江商厦’,那边有‘金谷商厦’、‘交通商厦’……东边还有‘华盛’服装市场、‘永丰’羊毛衫市场等等好几个呢!”

“都跟‘小西单’似的?”

“那倒没有。不过有的还真比‘西单’大。”“保安”间:“你去没去我们常熟服装城的“王府井’?”

我朝他笑笑,心想常熟人是不是太有点牛了?但是当我跨入被他们称为“王府井”的那片大无边际的服装城中心商业区时,我真正的认为常熟人确实应该牛,因为他们有资格牛,牛得在理!

所谓的“王府井”实际是常熟服装城中最大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商场——“招商场”,它也是形成整个服装城最原始的一片地域。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城。不,确切地说应该把它称其为长城——服装的长城!如果从第一个摊位开始,你有心沿着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各种款式、各种档次、不同产地、不同花色、从地上一直挂到顶棚的衣服的“队列”,不停地走到最后一个门市,那至少得花上一个小时左右。在部队时我练过用标准的步伐加时间来计算距离。于是我开始做了一件常熟人自己可能也没有做的事——丈量“招商场”(常熟官方对这“王府井”的用语)……结果,我整用了55分钟。当年的考官对我的考测是每小时正常步行速度为67公里。如此算来,这座招商场真的是“十里长摊——服装长城”了!

这个数字对外地人无疑是一种惊叹,我想对常熟人可能也是一个振奋,一个激动。

它实在值得常熟人振奋和激动。因为我所言的“十里长摊”那个商场的面积,还不到整个常熟服装城的十几分之一。由此你就可以想一想整个常熟服装城商市该有多大多宏伟多气派了——而一个县级市竟有好几个像北京大城市中的“王府井”、“西单”那样的大商场,其本身就说明了常熟商市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现象早已引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等的重视,而文学的介入我为初入者——但我还是觉得在又巾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间题上作家比社会学家要落伍得多。)

从史书上我知道,常熟始建于商末的勾吴时代。当时吴王为抵抗从长江而入的夕瞰,在虞山(常熟城西,现已为城区一部分)设立兵站与睐望所。为解决兵士的营宿,吴王下命在山的东边垒了几间茅棚——这就是常熟城最初的形成。古常熟城的发展比蚂蚁爬还慢。到一千年后的隋朝时,常熟城仍只有“城周240;步、列竹木为栅”的战式小城池……,.然而又过后的一千年间,常熟城因其所处的独特富饶之地而获得大发展,到明清时已成为江南名城。

然而三千年前的古常熟城比起常熟新城,比起常熟新城中崛起的另一座“城中城”——中国服装城来说,那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下面的一列数字可以使我们作最简单的比较:

从隋朝时的“城周240步”到1950年的一千多年中,常熟城扩大到3平方公里面积;从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间,常熟城扩大到8. 25平方公里面积;而从1985年到今天仅10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常熟城又扩大到23.8平方公里面积。这中间被常熟人称为“城中城”的“中国服装城”则占了一定比例。

常熟人在十年中为建“中国服装城”投入了十几亿元资金。当地的建城费约为北京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常熟人用这么短时间等于北京人拿出一百多个亿人民币新建了一个全新市场——而这使我们足见常熟农民们建起这座服装城的意义所在了。

然而常熟“中国服装城”的意义远不在此。它的真正意义在于:

——它既非国家重点工程用过国家一分钱投入,而全是农民们凭着双手和智慧自己建起的。

——它既非是在已有的什么框框下铸出的“金色模型”,而是由马路地摊滚雪球滚出来的市场经济产物。

一座城市般的巨型市场!

一座每天拥有十几万客流的市场!

一座年成交额100亿、利税1.2亿的市场!

这就是常熟人做出的一个奇迹!

这就是常熟农民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涌动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