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ium 相对原子质量137.3
源自希腊语中的“重的”barys。
钡离子有毒,钡呢?
钡是银白色金属,属于碱土类金属。
在2族的钙以下的碱土金属中,除放射性镭外,钡的密度最大,其化合物的密度也很大。照X光中使用的X射线很难穿过钡。
应该没有人会把银白色的金属钡放在嘴里吧。如果真的放进嘴里了,那么钡就会和口水反应,一边释放氢气,一边溶解。这个反应方程式为:钡+水→氢氧化钡+氢气。
氢氧化钡水溶液碱性极强,会损伤口腔黏膜和食道壁,并向胃里进军。胃液中有稀盐酸。碱性的氢氧化钡遇到稀盐酸会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钡和水。这是个放热反应,会让肚子变热。那么然后呢?
氯化钡在水中是以氯离子和钡离子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离子就会被消化道吸收到体内。首先,它会使消化道肌肉收缩,吸收到体内的钡离子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引起心律不齐、心房颤动、肌无力、焦虑、呼吸困难、麻痹等现象。因此,千万不要把单质(也就是银白色的)钡放入嘴里。
那么我们在拍胃X光片时,喝下的叫作“钡”的白色**也有毒吗?
其实你喝的这个“钡”是硫酸钡。钡很难通过X射线,它的化合物硫酸钡也是如此。并且,硫酸钡不易溶于水。钡离子会被细胞和组织吸收,释放毒性,可是硫酸钡既不会溶于水也不会溶于盐酸,是安全的。叫作“钡”的**之所以是白的,是因为硫酸钡不溶于水,是以沉淀形式存在于水里。由于硫酸钡不会被身体吸收,最终会在大肠里脱水,进入直肠。
核裂变的发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镭等放射性元素中的电子、原子中释放出来的射线被逐一发现。
从原子中释放出更小的粒子这个事实,大大动摇了当时人们所认知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1938年末,德国的哈恩(1879—1968)发现了用中子轰击铀后得到的物质中有一种成分和钡很像。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铀吸收中子后形成的比铀原子序号大的元素(超铀),或者是和铀接近的元素。
哈恩一开始也试图理解那就是铀,但作为化学家的他怎么也不能否认那就是钡。但由于他是犹太人,在德国受到迫害,只好告诉在瑞典生活的前同事迈特纳(1878—1968,一位杰出的女性原子物理学者)这个发现。迈特纳和偶然来访的费力施一起商量应该如何解释这个理论,最终把它定义为了核裂变现象。
哈恩因为核裂变的发现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虽然迈特纳对核裂变的发现也做出了理论上杰出的贡献,但她没有获奖。身为犹太人的她不得不从柏林大学教授职位辞职,为躲避纳粹的残害而逃命。但在她去世后,为了纪念她的功绩,人们用她的名字命名了109号元素(Meitner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