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圣诞节葡萄干布丁 (Making a Christmas Pudding in China)(1 / 1)

1873

《伦敦新闻画报》第63卷,第1791号, 1873年12月20日,603-604页

(本报特派画家兼记者的报道)

当代精神将大量的英国青年带到了印度、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的边缘蛮荒林区和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那儿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大部分本领都派不上用场。在文学教育的水平有所提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对于普通事务的知识。有关哲学家和渡船工的那个老掉牙的故事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位正在渡河的哲学家跟渡船工聊天,随口问他是否学过哲学,渡船工答道:“没有。”“啊,”哲学家说,“那你起码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他接着又问渡船工是否学过逻辑学,得到的回答又是一个“没有”。“那你另一半的生命也是一片空白。”他正要问另一个问题的时候,渡船工打断了他的话头,问他是否学过游泳。哲学家答道:“没有。”“那你会失去你全部的生命。”因为船正在下沉,谁也救不了他的命。

在一根绳子上打个结,以便人们能用手抓住它;能够缝扣子;妥善地包扎伤口;给病人煮一盆好吃的粥,或者会炒几个菜——无论在哪里,这些都是最高价值的成就,尤其当命运将一个人送到了遥远国度时,这些本领就会显得更加重要。有无数小本领是可以轻易就学会的,通过掌握这些本领,一个人就会变得更加有用,不仅是对自己而言,而且对别人也是如此。而这正是所有的教诲所要灌输的责任。当一位年轻的骑士拿起他的盾牌时,他的格言是“追求名声”,而墨林却拿起笔涂掉了这句格言,把它改为“实用重于名声”。丁尼生在下面的诗句里这样表达了他对这条教诲格言的看法:

你们真该看到那位年轻人的害臊,但后来

他果然变成了一位勇敢的骑士。

我们应该把这两行诗理解为,一个人可以在变得更为有用的同时,顺便也赢得名声。

命运使我在中国度过了去年的圣诞节,而我所住的那栋房子里有许多在同一个大商行里工作的年轻人。在他们所安排的圣诞节晚宴上,人们发现在那些中国仆人中间,没有一个人知道该怎么做葡萄干布丁。这给我们大家都出了一个难题。我们发现自己全都爱莫能助,纷纷打听谁能来做这个葡萄干布丁!每一个人自以为高雅的成就都成了讥讽和揶揄的对象。任何一个会做葡萄干布丁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谁若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就真正代表了“时代精神”。按照卡莱尔有关命运的观点,机会与英雄两者是相生相伴的。第二天晚上,有些朋友前来做客,于是这儿没人会做葡萄干布丁自然就成了一个话题,这时在场的一位客人说他会做。大家真是喜出望外,这时即使有天使从天而降,也不会带来更大的喜悦。他当即脱掉了外衣,大伙儿一窝蜂地向厨房跑去,那儿做布丁用的所有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在他做布丁的时候,一大群梳辫子的中国人全都围着桌子,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中国仆人们知道布丁不太好做,但从他们全神贯注地观察整个制作过程的样子来看,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发挥想象力,在今年的圣诞节上做出一个与此非常相似的布丁,甚至连布丁上的葡萄干数量都会一个不差。假如他们真的能做出来的话,那就太好了,因为这位朋友做的布丁地道美味,无论放在哪张桌子上都不会逊色。我们这位手艺高明的英雄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丁尼生的描述。在好几层意义上,他都算得上是位勇敢的骑士。留着大胡子的他与那些盯着他每一个动作、下巴上没长毛的亚洲籍观众恰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而且他也证明了一条原则,即这些有用的本领并不会妨碍高雅的职业,因为我们的这位朋友在英国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业余风景画家,一位很聪明的艺术家。

在中国做圣诞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