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
《伦敦新闻画报》第62卷,第1742号, 1873年1月18日,59页
为了用图像来报道最近中国皇帝大婚的宫殿典礼,以及描绘中华帝国的风景、建筑、服饰和民间习俗而被派往中国的本报特派画家专程去了趟位于北京西北大约200英里的长城,它自古以来就是一道用以抵御鞑靼的边界防线。他给我们寄来了表现从北京翻山越岭去蒙古,继而穿越西伯利亚前往俄国的必经之路南口关的一张速写。作为离北京最近的一个关隘,南口也是旅人游览长城时必选的一个景点。一股清澈的溪水从那儿流过,平时它只是山谷里的一条细流,但整个山谷中随处可见的巨大石块和被水冲刷而成的鹅卵石都表明,在大雨倾盆的时候这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中国与蒙古、西伯利亚之间的大部分贸易商队都得经过这个关隘,满载货物的骆驼队和骡子队每天川流不息。有时候还能够见到像本报特派画家那样的外国人,艰难地骑着驴子前去拜访中国的长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妇女,都很想看上一眼“蛮夷”。蒙古人也会因此停下骆驼,而且当他目不转睛地注视那些洋人时,会因为他们长得似曾相识而咧嘴一笑。蒙古人的相貌和穿着与众不同,他们身材结实,脸长得很宽,头戴裘皮帽,帽子后面还飘着一根丝带。他们看上去像从来不洗脸,衣服也肮脏不堪,就像是从未去过一个有肥皂和水的地方。在前面插图的左面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蒙古人。妇女们都是乘坐骡轿经南口前往长城,那些有身份的人也是如此。这张插图可以让人们对于途经南口的这条长达13英里的道路有一个相当清晰的了解。
本报特派画家在中国:通往长城的南口关
本报特派画家在去中国的途中:中国苦力们在香港为轮船加煤
为了说明去往中国的航行,本报特派画家提供了一张表现中国苦力在香港为一艘轮船加煤的速写。这一画面使我们回想起跟煤炭这一重大问题相关的一些细节,以及在东方开发煤矿的事宜。大英火轮船公司运行的一艘载重1,900吨、400匹马力的邮船在24小时之内会烧掉34吨煤,以达到每小时9海里的速度。若将速度提高到每小时11海里,就意味着每天平均要烧掉50吨煤。在气候良好、没有刮风的日子里,也许用不着这么多煤,但假如逆风很强的话,那么消耗掉的煤就不得了了。从孟买到香港,假如天气不错的话,一艘轮船大约要消耗560吨煤。假如天气恶劣,有逆风的话,就可能会消耗700吨煤。在香港,煤炭的价格是每吨12美元,约合2英镑14先令。当然,煤炭在加勒和孟买的价格要便宜一点,因为它们离英国的距离要近得多。大英火轮船公司运行的“特拉文考尔号”轮船这次在香港加载了280吨煤,价格为756英镑。上海的煤炭价格是每吨3英镑12先令。上海港也有定期前往香港、天津、长崎、横滨和其他港口的轮船航班。所有这些轮船都必须以同样的价格来支付所需的煤炭。现在有一部分煤炭是从澳大利亚运来香港的,它们每吨的价格要比英国的煤炭便宜1.5至2美元,但其质量不如后者。还有大量的煤炭是从日本运到上海来的,这些煤炭的质量也较为低劣。纳闽岛也有煤矿,但煤矿管理似乎很不得法。台湾岛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是这些煤还没有开发出来,质量也无人知晓。在香港为轮船加煤的时候,一艘载煤的大驳船并排停在了轮船旁边,一大帮几乎是全身**的苦力跳上船,用铁锹和箩筐开始埋头工作。这些人只是在腰间缠了一块布,将辫子都盘在了脑后,有些人还缠着头巾。其中有几个戴着大草帽。一个轮船上的伙计坐在船沿边监督那些苦力,否则他们就会耍滑头将煤扔到海里,然后第二天再把它们挖上来。晚间则靠一两个盛着油和灯芯的瓦碟照明。这时,这些皮肤黝黑、浑身沾满了煤灰的苦力看上去就像是戏台上的鬼魅,或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