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
《伦敦新闻画报》第38卷,第1082号, 1861年4月6日,325页
英国皇家海军的外科医生乔治班克司先生于1860年11月20日从位于白河的“雄狍号”军舰上热心地给本报寄来了关于中国红衣炮的速写,本期刊登的版画插图就是根据这些速写绘制的。他还提供了以下关于这些炮的细节描述:
第一号炮
第二号炮
第三号炮
第四号炮
第五号炮
第六号炮
近些年来,对于铁质火炮的特征科学家有了一些重大的新发现,并且进行了大肆宣传。首先,他们发现金属铸造的火炮,无论其形状和大小如何,无论是黄铜还是生铁铸造的,都无法抵御火药爆炸时释放的力量。就像我们在最近一次战争中所见到的可悲情况那样,所有的火炮,尤其是在斯韦博格的迫击炮,在经过一定次数的发射之后,炮筒都会崩裂。有些炮韧性更强一些,发射的次数就会多几次。
这一事实搞清楚之后,有些爱钻研的人就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其结果就是他们发现了金属脆弱的原因,即造成炮筒崩裂的缘由。现在大家全都知道,那些先铸造再膛孔的炮筒表面会先冷却,然后内部再慢慢地冷却,炮芯部分最后才冷却。按照物理的原理,最外层的表面刚硬,而所有内层部分慢慢冷却的炮筒一定会从外及里,使各部分的分子处于各种不同的张力或拉力状态,这正是人们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因为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炮筒就像是烧制时没掌握好火候的玻璃酒杯,或是温和状态下的“鲁珀特之泪”[1],由于发射炮弹时所引起的震动会撼动那些张力和拉力不均匀的分子,并足以摧毁分子的聚合。为了弥补退火不均匀的缺陷,人们想出了各种巧妙的方法,如使刚铸造好的炮筒慢慢地冷却,用水流使炮筒的外部和内部同时冷却,等等。但是没有一种做法是成功的。然后我们就听说用钢或锻铁来制造厚重的铁条嵌装或是用铁环箍住的炮筒。有些炮筒口径巨大;有些炮筒是用铁环把长条金属箍在一起而成;有些炮筒是用同心环,或是以鸽子尾巴的样式逐段嵌接而成,随后再用环箍起来的;还有些炮筒是用精心锻造的金属管子冷却后一层层地套在一起,其精密程度不逊于制表工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炮。阿姆斯特朗大炮和惠特沃斯炮,其炮筒基本上是不会崩裂的,当然还有加上膛线,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终于使产品趋于完善。
所有这些改善和进步都是在最近几年中才完成的。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我的惊讶程度,当我在穿越位于白河口的大沽炮台时所看到的许多被丢弃了的,并且显然是非常古老的中国火炮,几乎完全是按照这些原理所铸造的。17世纪末,当著名的南怀仁教他们如何用黄铜和铁铸造大炮时,还有人抵制。但直至如今,他们仍不知道我们镗孔的方法,当然更不知道镗来复线的方法。这些炮堪称古董,我给你们寄几张粗糙的速写,并且附上它们的口径和大小。
第一号炮在炮口处崩裂了一块,使我能够看到它内部的构造。炮筒的内在部分,也就是炮孔,是用1英寸宽、0.5英寸厚的铁条焊接而成,并在炮口处形成一个炮唇。围绕这些铁条,有许多1英寸厚、3英寸宽的铁环将它们箍在一起,这些铁环也是被焊在一起的。在这些铁条和铁环的外面,是2英寸厚的铸铁炮筒,在炮口处的厚度达到了3英寸。当然,炮筒的后膛处要更厚一些,这样才形成火炮的形状。炮筒外表的细纹是由铸造炮筒的铸模沙砖所造成的。该炮筒长9英尺6.5英寸,后膛处的口径为23.75英寸,炮口处的口径为15.5英寸。
第二号炮跟第一号炮很相似,但是其炮孔中只有焊接在一起的铁环,外加铸铁炮筒。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两门炮的崩裂处是在同一个部位。该炮长9英尺7英寸,后膛处口径2英尺1英寸,炮口处口径16英寸。第三、四号炮筒都是用锻铁制造的,外面用紧缩的铁环箍住。第三号炮长2英尺6英寸,炮孔口径3.75英寸。第四号炮长4英尺6英寸,炮孔口径跟第三号炮相同。第五号炮显示了在既不能抬高,又不能降低炮口的情况下,如何在同一个炮眼装置两门炮的方式。有些形状几乎跟它们相同的炮是被装置在炮车上的,以形成一种双筒野战炮。
然而最为奇特的还要算是第六号炮。这是一种普通的后膛装弹的炮,非常像是按照W.阿姆斯特朗先生的原理而制造出来的炮,只是在一个应该用螺丝的地方用了一根铁棍。标有“1”的两个部位之间是通往炮孔的一个豁口,只是当标有“2”的铁块和标有“3”的铁棍拿掉之后,要比阿姆斯特朗炮稍大一些。当这两个部件复位之后,炮弹就会从标有“4”的炮筒射出。在炮筒上没有炮耳。有几门面朝大海,曾轰击过骑兵的炮口径巨大,而且考虑到中国人没有车床对其进行加工,圆形的炮筒完全是用手工和钢锉一点点地制作出来的,其制造工艺颇令人惊奇。有的炮是用黄铜铸造的,有的则是用纯粹的紫铜铸造的。每门炮的自身重量都在7吨以上,发射的炮弹重达401磅。这些炮被作为战利品在英法联军之间进行平均分割,并将作为英国公园的装饰品。在大沽炮台里我们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处于各种不同制造阶段中的火绳炮炮管。军火库里有一车车的烟火信号弹。这顺便也证明中国人还不知道高角射击的效能。因为这些军火库是用稻草和黄泥建在开阔地上,外面再用牛皮覆盖的。僧格林沁在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把炮台失守的原因归咎于其中两个军火库的意外爆炸。
[1] “鲁珀特之泪”(Prince Rupert’s Drop)是指熔化的玻璃跌入冰水中所形成的蝌蚪状玻璃泪滴。由于玻璃内部的压力不均衡,所以稍微捏重一点,玻璃就会瞬间爆裂四溅。——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