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克兰忒爵士及其参谋部成员(1 / 1)

(China: Sir Hope Grant and the Staff of the British Expedition in China)

1860

《伦敦新闻画报》第37卷,第1053号, 1860年10月6日,314页

所有的英国军队于7月26日离开了他们在大连的集合地,开始向白河进发。法国军队也于同一天离开芝罘。额尔金勋爵在克兰忒将军与贺布海军舰队司令的陪同下访问了芝罘,并于20日左右返回大连。军队于24日开始登船。英国军队在各方面的配置都十分完备,但据《中国邮报》报道,法国军队仍存在着重大缺陷,缺乏大炮、没有骑兵以及运输工具不足。联军总共拥有260艘船,包括运输船只,人们认为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会迫使中国政府立即妥协投降。但据信,额尔金勋爵已决定先占领炮台,再进行交涉。联军将在距白河约14英里的沙垒田(Sha-luy-tien)岛集合。登陆地点定于北塘,米歇尔将军将率领由第一、二、三十一、六十步兵团和一个旁遮普步兵团组成的第一师会同法国军队首先登陆发起进攻。据信,我方军队将会尽力避免在北方过冬,一旦要塞被占领之后,中国方面不需要很大压力就会做出让步。

克兰忒爵士与英国驻华远征军参谋部成员在一起——根据F.贝阿托先生的照片绘制

据说太平军正向苏州撤退,而且据称他们已经占领了位于丝绸地区中心的南京城。

上海仍处于动**的状态,女王陛下的领事与海关专员之间发生了严重的误会。

在福州,一次闪电使开元塔起火并将其焚毁。开元塔位于城外几英里处,是外国人必看的景致之一。当地人认为它在皇帝寿辰之日焚毁是个凶兆。

潮州府(汕头是其港口)的人民变得十分排外,并散发传单,其要旨就是“杀,杀!”引起他们敌意的原因据说是英国领事传话给当地的道台,说不久要乘炮舰去拜访他。另外有两艘全副武装的中国兵船也到了那儿,以强制执行新海关制度下对本地商船的税收。

广州十分平静。巡抚与都督最近拜访了新任法国特使,以祝贺他到任。广州的军队中疾病流行。据说太平军占据了一些关隘,使农产品无法沿珠江运送下来。

在本报驻中国的特别画家沃格曼先生寄回来的速写当中,有一幅是关于在香港附近的九龙(九龙是于英国远征军向北方进军之前不久被占领的)的英军锡克教徒骑兵军营(刊印在311页上)。普罗宾骑兵团位于插图的前景之中,而费恩骑兵团则处在背景中。远处是香港的部分海港,法国舰队停泊在那儿。营房的周围十分漂亮,空气令人愉快——比香港凉爽多了。

一位记者这样评论英国驻华的轻骑兵部队,即普罗宾骑兵团和费恩骑兵团:

人员和马匹都状态极佳。实际上,1,689匹马中只有40匹病了。麦肯齐上校懂得如何让马下船登岸,没有损失一匹马,只有两三匹受了轻伤。这些轻骑兵堪称英国非正规军中完美的典型!他们的行军也会使我们所谓的“轻龙骑兵”感到震惊!普罗宾和费恩这两个骑兵团几乎同时从坎普尔和勒克瑙出发到加尔各答登船。他们你追我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走完了全程——700英里。普罗宾骑兵团在离目的地约200英里处离开主路,从侧面穿过乡村,虽凭借策略胜过了费恩骑兵团,但也只是提前两天到达而已。

《泰晤士报》记者对英国驻华的锡克教徒非正规军有如下报道:

军事当局为何不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利用这些锡克教徒非正规军呢?他们没有等级或种族偏见,他们会吃喝供给他们的任何东西,坚韧勇敢、精力充沛,就像英国士兵一样能适应气候环境。而且,如果管束适当的话,他们不会放肆劫掠。他们在这里的行为是模范的,是前哨和警戒哨的合适人选。法国有阿尔及利亚籍骑兵,俄国有哥萨克骑兵。锡克教徒骑兵远胜于二者,而且印度可以提供许许多多的普罗宾和费恩来领导他们。骑兵的列队行进结束之后,我们进行了持矛刺挑帐篷桩的训练。一个帐篷桩被牢固地锤打进地面,只露出3英寸左右,持长矛的骑兵纵马疾驶,目的就是要在行进中刺穿帐篷桩,并用矛尖将其挑离地面。完成这一训练的骑兵手劲要好、眼睛要敏锐、坐得要稳、腕力要强。一个笨拙的人会把矛插进地里,或者不是把矛尖弄到马的**,就是让矛柄末梢敲到自己的脑袋,还会严重扭伤手腕。而冲刺技术熟练的骑兵在刺穿木桩的同时会举起手中的矛,在头上晃动,然后胜利地继续行进。普罗宾率先演示,紧接着是费恩,但由于他们的坐骑已久不练习,两人都错过了木桩。下面来了一个锡克教徒骑兵,他伸展身体,矛头紧贴着地面。他的吆喝声催促马跑到速度的极限。当他经过木桩时,矛头恰好刺中了木桩中央,并在响亮的叫好声中把木桩挑离地面。军官和普通士兵们很快就投入到训练之中,相继五次挑走战利品。接着,一根棍子被松松地打进地里,顶上竖着一小根黄瓜。普罗宾在全速奔驰的过程中削去了黄瓜的顶端,费恩也同样削得相当好,第三名军官同样完成了这项工作——但棍子却纹丝不动。他们的马刀从未被放进到钢制刀鞘里过,像剃刀一样,它们在这些骑兵手中是最致命的武器。

香港对面九龙锡克族骑兵的军营;普罗宾骑兵团和费恩骑兵团——本报驻华特派画家的速写

《每日新闻》的一名记者在大连写道:

7月15日,克兰忒爵士、额尔金勋爵、贺布海军舰队司令和法军总司令蒙托宾将军到奥丁湾检阅骑兵旅和阿姆斯特朗大炮,我很幸运能够和他们同行。当我们接近海滩时,三声礼炮相继鸣响,我们一直走到了沙滩上,骑兵在那里排成行,皇家龙骑兵近卫军在右边,普罗宾骑兵团在中间,费恩骑兵团在左边。全部骑兵的右边是巴里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左边是斯特林的皇家炮兵的列炮。非正规军骑兵看上去好极了,尤其是普罗宾骑兵团,他们身穿深蓝色制服、戴着蓝色头巾,是我所见过的最威风的队伍。费恩骑兵团的马匹似乎更好些,但人员没有普罗宾骑兵团的那么好。皇家龙骑兵近卫军看上去非常威严,英国骑兵一贯如此,但他们有一点呆板,令我感觉不太好。《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画了一张骑兵旅列队的速写,我听说画得极好。当它在英国付印后,你们可以自己判断。额尔金勋爵表示自己对非正规军的骑术十分赞赏。

在第314页上我们刊印了英国驻华远征军的司令及其参谋部的版画插图,这是根据贝阿托先生所拍克里米亚和印度名人的照片而绘制的。将军克兰忒爵士坐着,参谋部成员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罗列如下:菲茨杰拉德上尉、霍米利上尉、洛少校、斯蒂芬森上校、多默少校、威尔莫特少校、里布尔指挥官、格兰特上尉、布鲁斯中校、泰勒少校、安森少校阁下、伍尔斯利中校以及罗斯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