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杭州的“贡多拉”(1 / 1)

据说威尼斯的“贡多拉”式样本来就是马可·波罗从杭州照搬过去的,此话听起来十分荒唐,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大家只要把威尼斯“贡多拉”的照片跟杭州的各款本地船的老照片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原来大名鼎鼎的“贡多拉”身上还包含着不少具有鲜明特征的杭州元素。素有江南水乡美誉的杭州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数百种非常个性化的船型,可惜由于过去大半个世纪里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破坏,绝大多数具有浓郁本地色彩的船型如今都已经失传,只有在现仍存世的老照片中才能够偶尔窥见一角。

凡是读过《马可·波罗游记》的地球人恐怕都知道,13世纪的杭州给那位来自南欧水乡的威尼斯人所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之一就是西湖上来回穿梭、样式各异的游船:

在上面提到过的那个湖面上有众多大小不一、式样迥异的游船。这些船可以承载10个、15个、20个,甚至更多的游客,长度在15步到20步之间,底部平坦,船幅较宽,这样它们看上去总是显得修长而苗条。任何想要携带女子或男性朋友前去游湖的人都可以租到这样的一条船或画舫,船上总是装备着桌椅和飨宴所需的任何其他设备。船舱的顶盖形成平整的甲板,船夫就站在甲板上,用篙子撑着船到游客想去的任何地方。因为水的深度不超过两步。顶盖的里面和船舱的内部都覆盖着色彩鲜艳的装饰画,而船舱周围的窗户可以任意关闭和打开,这样,正在吃喝的游客们就可以在船的行进中欣赏两边的各种湖光山色。说真的,游湖要远比在陆地上游玩更加令人心旷神怡。因为湖的东边就是杭州城,所以游客们站在游船上,可以从远处将整个城市美丽而壮观的无数亭台楼阁、寺庙道观、花园大树,以及湖畔草地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而且西湖上总是能够看到一些载满了游客的其他游船,因为当地人在做完生意之后,都喜欢在下午带上自己的家眷,或是歌妓舞女,出来郊游,他们要么坐在这样的画舫里游湖,要么就是坐在马车上绕城观光。(1)

由于文章篇幅和体例的关系,我们无意在此具体考证马可·波罗当年是如何将杭州西湖和运河上的游船式样介绍给了他的威尼斯同胞,以及后者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马可·波罗的影响,并就此发展出了如今享誉世界的“贡多拉”。但是只需对比一下下页的这两照片,人们就不难看出,威尼斯的“贡多拉”无论在外形,还是内部结构,实际上都跟杭州本地的小船相差无几,只不过是“贡多拉”的船首和船尾这两个角往上翘得比较夸张,另外又添加了一些装饰品而已。

至于杭州“贡多拉”老照片的传世,我们应该感谢原之江大学的第四任校长、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费佩德(Robert Ferris Fitch)。

费佩德于1908年从宁波调到了杭州,在之江大学的前身育英书院工作,此后便在杭州生活了约40年之久。由于他的住处离西湖和运河较近,而且之江大学的校园就在钱塘江边,所以他对杭州的水上交通比较熟悉。尤其是1920年,美国驻华公使柯兰向费佩德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建议:倘若他愿意拍摄一组关于中国船民水上生活的照片,美国公使馆将为他支付所有旅行和胶卷的费用,并且免费提供一部柯达牌摄影机、一部莱卡牌照相机和一部照片放大机。这对于费佩德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于是他便将这个任务满口应承了下来。正是由于这个建议,我们今天才有可能看到一批比较完整的杭州本地和中国各地船型的老照片。

下面,我们从费佩德的摄影作品中挑选出几张比较有特色的杭州和中国其他地方船只的老照片,并将它们身上的中国元素来跟威尼斯的“贡多拉”作一番有趣的对比。

首先来看一下船首的结构和式样。在我所能看到的照片中,威尼斯“贡多拉”船首的式样无非有两种:一种式样是细长而又向上翘起,给人以轻快的感觉,就像这张费佩德所拍摄的船民生活照片中,那广州渔船的船首式样与威尼斯的贡多拉十分相似,也是修长轻盈,船头向上微微翘起。可惜的是,我在杭州本地船型的老照片中迄今还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式样。

威尼斯的“贡多拉”(盛芳芳,2011年)

威尼斯“贡多拉”的第二种船首式样是船身从宽到窄的急剧收缩,最后形成一个尖尖的、向上翘起的船头。这种式样所具有的鲜明杭州本地元素在右下图这张表现钱塘江上渔船的照片中可以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两张照片中的船头式样相对照,它们简直就像是从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

从船尾的式样来看,威尼斯的“贡多拉”一般都是采用跟船头一样对称的尖头上翘式样。正如我们在图所看到的那样,这种式样杭州本地就有,不但钱塘江上有,大运河里也有(图16)。在老照片中其他较为常见的船尾应数“燕尾”和“凤尾”这两种形式。

杭州钱塘江的“贡多拉”(费佩德,1920年代)

威尼斯的“贡多拉”(盛芳芳,2011年)

威尼斯的“贡多拉”(盛芳芳,2011年)

广州的“贡多拉”(费佩德,1920年代)

杭州的“贡多拉”(费佩德,1920年代)

“燕尾”是杭州地区较为常见,且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一种船尾式样。这种船型尾部向上翘起,船身尾部较宽,并且明显高于船首。其好处是非常适合于船夫站在船尾摇橹,而且船尾的图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凤尾”的式样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对于我们设计新的款式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种船型在杭州地区肯定是有的。但可惜的是,我手头的老照片并不是在杭州拍摄的。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种“凤尾”船一般都是帆船,因为在船尾处并没有为船夫摇橹留下足够的空间,倒是那翘起的尾巴像黄包车的顶蓬那样,可以为舵手遮挡一些风雨和阳光。

说到帆船,其实最常见的杭州钱塘江渔船和运河船原本都是带帆的。因为跑长途运货载客,光靠摇橹和划桨恐怕是吃不消的。而且那一张张白帆很有地方特色,恰如蓝天上的一朵朵白云,在江面和河道上相互追逐,为古老的钱塘江和大运河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就连18世纪末,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船队沿着京杭大运河来到杭州时,英国人在西湖看到的游船也都是带帆的。

汉口的“凤尾船”(费佩德,1920年代)

在费佩德拍摄的老照片中,有好几种具备鲜明杭州元素的帆船款式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它们的造型古朴而又典雅,船身厚实而又修长,而且在船首还按照民间习俗,画上了一对活灵活现的眼睛。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这些帆船与周围的大自然显得如此和谐和温馨,简直可以说是江南水乡自然美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惜这种情景已经有很长时间看不到了。

近年,杭州市曾经向社会征集杭州“贡多拉”新款式。虽然我对于设计和造船完全是个外行,但由于杭州地区各种船型老照片看多了的缘故,所以对于当时新设计的几款方案不免有点感到失望。既然说是杭州“贡多拉”,那就得有让人一目了然的杭州地方特色,也就是所谓的“杭州元素”。而那几款船型恰恰在这一方面显得比较薄弱。

杭州至苏州段运河上的“燕尾”船(保罗·德加斯东,1930年)

杭嘉湖平原的“燕尾”船(费佩德,1920年代)

汉口的“凤尾船”(费佩德,1920年代)

杭州水警巡逻艇(费佩德,民国初年)

大运河上的官船(19世纪末广州外销画)

最能够体现杭州特色的基本元素往往是一些古朴而凝重的图案。例如下面这条杭州水警巡逻艇船尾的虎头图案让人一眼就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运河上的帆船(费佩德,1920年代)

这张照片所表现的是费佩德摄影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一款杭州运河“贡多拉”渔船式样。照片中的渔民们正乘着明月高悬的夜色,在雾蒙蒙的运河上捕鱼。他们的渔船虽然显得有些土里土气的,但是无论从船体那刚健而流畅的美观线条上,还是从渔船打鱼和航行的实用功能上来说,都堪称是无可挑剔的。请注意,在船头还有一根倾斜放倒了的桅杆,这说明,倘若起风的话,渔夫还可以挂起一张白帆,让小船随风**漾,自己则可以腾出手来打鱼。

就我个人的看法,在代表西湖和运河形象的新型杭州“贡多拉”人力船设计上应该添上这么一根像半导体收音机的天线那样可以随时收放的小桅杆,以免威尼斯的“贡多拉”跟它在杭州的老祖宗在船的外形上撞车,引起知识产权上的国际纠纷。况且,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当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上绽放出一朵朵白帆时,人们从老远就可以辨认出这些代表了杭州人文景观和形象的标志物来:“啊,那就是杭州的‘贡多拉’!”

杭州运河“贡多拉”(费佩德,1920年代)

钱塘江上的帆船(费佩德,1920年代)

杭州西湖上带帆的游船(威廉·亚历山大,1794年)

(1) 引文由笔者从《马可·波罗游记》的英译本中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