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战争中的茨威格(1 / 1)

1914年,茨威格的家乡维也纳加入了战争。他过去在欧洲各处结交的文艺界好友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然而,茨威格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认为煽动民众的愤怒感,让他们加入战争是不明智的行为。他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拒绝参与战争。1915年,他在军事档案馆找到了一份“不是煽动性的”工作。

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内,茨威格见到了曾经的好友里尔克,发现他也加入了战斗。茨威格觉得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内心孤独,毅然决然搬到维也纳的郊区居住。他在《柏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致外国的朋友们》,宣扬自己的和平主义观念,希望能够恢复欧洲的文化繁荣。

1914年,《致外国的朋友们》引来了反对的声音。在众多反对声中,他收到了罗曼·罗兰的来信(1913年,他已见过罗兰一面),他将那封信称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因为终于有人跟他站在同一立场上了。从那以后,他与罗曼·罗兰持续通信长达二十五年。1921年,他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传》出版。

1928年,他作为奥地利作家代表团成员,受邀前往莫斯科参加列夫·托尔斯泰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茨威格很是珍视这次机会,然而总是难以找到“不带政治色彩”的访问机会。在这次访问中,他拜访了托尔斯泰的墓地。他称托尔斯泰的墓地是他在俄罗斯见过的最伟大、最震撼人心的景象。在这次访问中,他还第一次见到了自己通信多年的笔友——马克西姆·高尔基。茨威格说,他返程时,带走的最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与高尔基的友谊。

1939年9月1日,隐居于英国巴斯的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去民政局登记结婚。就在那天上午的十一点,传来了战争爆发的消息。本应顺利登记结婚的两人,不得不等待伦敦的批示。后来,两人移居美国。

1940年,夫妻二人再度搬迁,躲至巴西。

1942年2月22日,饱受战争之苦的茨威格与妻子服下镇定剂自杀,次日人们发现他们的尸体时,看到他们双手紧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