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地改变切入口(1 / 1)

有人觉得我每次会议的主题大同小异,大致分为:1.必须掌控每种产品的销售动向,建立假设并以真实的数据验证,从而提高订货的精准度,贯彻“单品管理”;2.门店和员工自身都要根据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改变。

上述两点是7-Eleven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几乎每次会议,我都会从不同角度切入,不厌其烦地向店铺经营顾问反复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重复诉说同一话题,容易引起听众的厌烦情绪,觉得又是老生常谈。当我第三、第四次重复时,也许已有员工产生了类似的想法。即便如此,这几十年来,我仍然坚持以严肃的口吻向公司员工反复强调着同样的主题。看到管理层执著的态度,员工们自然会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将这两点谨记于心。

坚持了几十年的会议中有这样两段插曲。一是在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疲软发生的事情。那时便利店行业也受到影响一蹶不振,媒体甚至还提出了“便利店饱和论”。

其他连锁便利店的高层纷纷支持饱和论,呼吁必须改变经营战略。但我却一直对员工说:“便利店行业还没到饱和的时候。”因为不断有新的品牌进驻便利店行业,证明市场还有足够的潜力。“况且,7-Eleven目前还有尚未覆盖的区县,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未来一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结果员工们都觉得正如我所言,相信便利店行业并没有饱和,从而重整旗鼓,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又比如在某次区域顾问会议上,我说起了当天早报上,一则题为“餐饮连锁店业绩萧条”的报道。报道中写道:“餐饮业被便利店抢走了客源。”而在那时,我们恰巧取得了创业以来的历史最高收益,外界便联系这一情况言之凿凿地宣称“便利店才是最大赢家”,并把餐饮业在上一年度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归结于“是被便利店抢走了顾客”。

我之所以提到这一报道,意在唤起员工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思考是否可以把“顾客的减少”随意归咎于其他原因。难道餐饮店所失去的顾客全都去便利店购物了么——与其作出没有任何依据的主观臆测,倒不如思考为何消费者会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尝试在时代的变化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此外,这则报道让我们再次认识到消费者变幻莫测的消费行为。这启发了我们必须不断研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并尽量在订货时避免机会损失,从而让现在进入便利店消费的顾客能够选择再次光临。那天的会议上,我通过一则报道入手,再一次为员工贯彻了7-Eleven的基本理念。

再者,定期举行的区域顾问会议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会议不仅设置了各个部门共享信息的时间,店铺经营顾问还会发表在加盟店第一线的工作中迸发的灵感和典型事例,并由各地区的店铺经营顾问分组讨论如何把这些内容有效传达至各个分店。

会议中,我只负责说明经营理念等主要框架,其余的讨论环节都由员工自行安排,包括现场在吸收会议精神后的感想,得到的启发以及遗留下的问题等等。反之,如果企业的高层过于独断专行,那么“老板说什么,我就做什么”的应声虫也会随之增多。如此一来,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很难培养出员工自主建立假设、挑战创新的能力。

所谓经营,就是不忘根本,踏实地向前迈进。只有凭借坚忍不拔的实干精神,才能在紧急关头迎接挑战,做出具有独创性的变革。相反,如果连最基础的工作都完成不了,那么对待改革创新更加无从下手。所以,我希望员工不仅要听从上级的指示,更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