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内阁(二)(1 / 1)

极品武侯 夏隐侯 1613 字 10个月前

大夏王朝处理政务的中枢原本是由宰相府一力承当,当年的太尉府所能行使的权利甚至不会比相府里的兵曹多多少,更多只不过是一个虚职罢了,后来皇帝生怕所有权利集中于宰相一个人身上,对皇权威胁甚大,于是历代皇帝便开始变相地不断削弱宰相的权利。

大约三百多年前,当年的夏肃宗皇帝把相府里的兵曹独立了出来,成立了经略詹事府,专管军事,从此以后相府就不能再干预军事。

然而他还是不放心,于是过了几年干脆就把相国这个职位给撤销了,成立了尚书台六部司,把宰相的权利分给吏、兵、礼、工、刑、户六司,每司的长官为司使,秩俸比同九卿,六司的长官称为尚书令,并设左右仆射辅佐,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和副相。

但此时的尚书令手上的权利已经不如当年,只能是勉强与太尉平起平坐,后来太尉又兼领经略詹事府的大都督后,实际权利甚至超过了尚书令,然后肃宗皇帝的儿子穆宗又开始担心了,恢复设置太宰的职位,总督六部司使,成为掌握实权的宰相,这才使相府和太尉府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

绕了一大圈,又走回原来的路子,皇帝自然不甘心,于是,到了肃宗的孙子睿宗上台后,他又做了一项更大的变动,那就是成立内阁。

所谓内阁,其实不过是皇帝在自己书房乾清阁里成立的一个小会议室。

刚开始,只不过是皇帝和一些重要大臣在讨论一些机密大事的地方,后来慢慢地就演变成一个处理帝国国家大事的专门机构。

参与其中的,一般都是皇帝最为亲信的大臣,如宰相、九卿、六部司使、副使,甚至九卿中的少卿也都有可能。

这些重要的大臣和皇帝商讨形成决议后,便将决议内容交由乾清阁的文书官侍读学士草拟成诏书经由皇帝批准后颁布天下。

久而久之,由六名内阁大臣们和八名内阁侍读学士组成的内阁,就慢慢地组成了帝国最为有权利的一个机构,它慢慢地取代了相府和太尉府的大部分权责。

但随着帝国皇权慢慢地旁落后,内阁机构就开始被荒废了,到了惠文皇帝这一代,索性把乾清阁里面原本应有的六名阁臣编制缩减为四人,而且目前这四个人分别兼任太宰、太尉、御史大夫、太常正卿,平日里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空上内阁。

而侍读学士八个人的编制虽然不变,但其中的五个人早已经外放,要么担任各部司要职,要么就是地方州郡大臣,剩下的三个人平日里清闲无事,至此,兴旺了两百多年的内阁制似乎就要正式走向寿终正寝。

然而,今日天子突然冒出说要填补一名内阁的侍读学士,进乾清阁,这不由让蔡阳和夏休二人满脸愕然,然而这还不是最惊讶的,他们惊讶的是,这侍读学士还要从郎官生中录取,这就太耐人寻味了。

这皇帝没病吧?

诚然,乾清阁内阁侍读学士的品秩并不高,只相当于六品衔,但他的地位却崇高无比,因为他是皇帝的秘书,接触的都是国家机密大事,历来能够进入内阁的成为侍读学士的,无一不是背后有着深厚的背景,只要进了阁,在里面磨练一段时间,日后必定是飞黄腾达,荣耀无比,而且帝国还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只有担任过侍读学士职位,日后才有资格问鼎三公,进入内阁成为阁臣,可以说这是一个用来镀金的岗位。

现在皇帝准备把一名郎官生直接调进内阁担任侍读学士,这完全是打破了约定俗成的习惯,郎官生本身是武职,而侍读学士是文职,两者毫不相干,而且侍读学士一般来说都是从各地孝廉或者是各部司历练了多年的人才中挑选,所以皇帝这么做,不由得让底下的人是丈二摸不着头脑。

但同时,他们心里也是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姑且不论皇帝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内阁侍读学士,这可是一个巨大的馅饼啊,如果是自己的人拿下,日后绝对是一支强大的帮助力量。

目前内阁中的八名侍读学士,五个人已经外放任职,剩下三人,肯定会在夏休卸任后受到重用,那么增补进去的这名学士,岂不是成了香饽饽。

“陛下,按祖制,乾清阁里应有大学士阁臣六人,侍读学士八人,目前阁臣缺二人,而侍读学士名义上有八人,但实际上却只有三人在岗,不知陛下为何只增补一人?”沉吟了一下,夏休还是忍不住开口了,他不想去问皇帝,为何会从郎官生中挑选,他更在意的是,皇帝突然增加一个侍读学士的用意在哪里。

当然,他不好直接就这么问,他只能是旁敲侧击。

皇帝看了他一眼,似乎早料到他有此一问,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阁臣的话,以后就按无定数来定吧,至于侍读学士,朕的想法是,多少阁臣,就配多少侍读学士,免得浪费人才,刚好,现在内阁有四位阁臣,那么相应的侍读学士也应以有四人,所以目前是缺了一人,朕想,反正去年刚举过孝廉,今年明年后年都没有再举,朝中又没有比较像样的,干脆就从郎官生中选拔一人吧,也算是文武全才。”

“陛下英明!”

听到皇帝不厌其详地解释一大罗锅,在场的大佬挑不出有什么毛病,只能表示敬服,那么关键点就是这个侍读学士的名额到底会落在谁的头上,落在哪家了。

夏休迅速和蔡阳对视了一眼,然后一起又把目光投向了御史大夫尹典,三人目光交错,登时在空中激起一道无形的火花。

尹典原本是北方雄主燕王刘贞的门客,经燕王保举,举范阳孝廉,一路高升至目前的御史大夫兼尚书省右仆射,乃是下一届尚书台尚书令有力争夺者之一,名副其实的燕王系人物。

彼此眼光交流了一番,便是各自知道了对方的底细,现在三个人手中都掌握着一张不错的王牌,夏休手里的是皇甫松,他自小就博学多才,在京州素有神童的称号,虽然目前在郎官比赛中成绩不算很理想,但终究也是进入了四强。

尹典支持的曹毗也非弱者,自小在战神殿修习的他,诗文词句根本不在话下。

至于蔡阳手里的王牌,蔡禾,那就更牛了,他哥哥蔡言,乃是有名的炎兴七子之一,他父亲安奉伯蔡奉和荆南名士荀松等人并称十大家,蔡阳自己也是举孝廉出身,三届离园酒会会元首,蔡阳的侄子蔡存翰林院主薄,一代着名的文豪,可以说蔡家文声显赫,在大夏王朝的文学界中称得上是文学世家。

外人还特意给蔡家送上一个世家文中泰斗,上京五蔡为首的美称,而这五蔡指的便是蔡阳、蔡奉、蔡存、蔡言、蔡禾五人,身为五蔡之一,这蔡禾自然功底不凡,甚至可以说,绝对是郎官比赛中文比头名的最有力争夺者。

也因此,三人眼神交流完毕之后,蔡阳眼神顿时明显亮了起来。

“陛下,既然已经定下了,那不知道今年文比的成绩出来了没有?”经略詹事府左都督王庸看了蔡阳一眼,神领神会地问道,今天这场内阁会议,按道理跟他是毫无关系的,直到目前,他仍然不知道皇帝把自己召过来所谓何事,问了顶头上司蔡阳,后者也是语焉不详。

该不会是要出什么幺蛾子吧?他心里有些惴惴不安,因此只能是偷偷地一直把询问的目光投向蔡阳,希望祈求帮助,而后者明显给了他一个镇静的眼神,让他顿时放心了不少。

于是看到蔡阳有些迫不及待的眼神,便立刻跳了出来,替他的顶头上司发问。

惠文皇帝看了他一眼,依旧是笑了笑,指了指一名猫着腰走进来的小黄门,说道:“这不就来了。”

“陛下!东平侯已在殿外候旨。”那小黄门禀报道。

“宣他进来吧。”惠文皇帝不紧不慢地吩咐道。

而蔡阳等人又是迅速地把目光一缩,原来,那空着的位置是要给刘裔的。

正想着,刘裔已经率领两名红袍小吏端着卷盘走了进来,给皇帝行过大礼后,便命那两名小吏把卷盘放到早已准备好的一张圆桌上。

“陛下,郎官京比最后一场文比的成绩已经出来了。”刘裔把目光转向场内每一位大佬脸上各是停留了几秒,缓缓地接着说道,“排名头位的是…”

说到这里,他故意卖了个关子,停了一下,然后看了众人一圈,意味深长地笑着,似乎很满意众人紧张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