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规中矩生活的人,很难有很高的成就;凡是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除了具有超越常人的远见外,还具备另一个特质——懂得变通。
懂得变通,就是对待同一件事,能够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生活就像一条长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只有随机应变、另辟蹊径,才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吸烟时,裁缝不小心把一条材质上乘的裙子烧了个洞,裙子变成了残品。为了挽回损失,裁缝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技艺,在裙子的四周剪了很多窟窿,再加上精心修饰,做出了凤尾裙。最后,这条裙子不但卖了个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让众多女士上门求购,裁缝店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裁缝不小心用烟头将裙子烧了个洞,可是他能够换一种思维来看待,对裙子进行了改变,不仅将裙子卖了出去,还让这款裙子成了畅销品。由此可见,变通确实是一门绝佳的艺术,可以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古训有言:“穷则变,变则通。”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水,正是因为无形,所以才能随着承载它的器皿变化而变化。为人处世,就要像水一样,懂得适时变通,这样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一天,一个犹太人走进了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他西服豪华、皮鞋高级、手表昂贵,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旁若无人地坐下来。
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他,一边问:“请问,先生有什么事情吗?”
犹太人回答说:“我想跟贵银行借些钱。”
经理爽快地答应:“行,你要借多少?”
犹太人回答:“1美元。”
经理不解地问:“只要1美元?”
犹太人:“是的,只借1美元。难道不可以吗?”
经理:“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多点也无妨。”
犹太人:“这些担保可以吗?”犹太人从豪华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放在经理写字台上:“总共50万美元,够吗?”
经理:“当然。不过,你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犹太人:“是的。”
经理:“年息为6%。您只要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就把这些股票和国债等还给你。”
犹太人:“谢谢。”
犹太人说完,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观看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慌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犹太人:“有什么事情吗?”
分行长:“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即使你借三四十万美元的话,我们也很乐意……”
犹太人:“请不必为我担心。我来贵行之前,已经问过了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贵。所以,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要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都应该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貌似是唯一的选择。可是,犹太商人没有困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了把证券等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但显然这样更为可靠、保险。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为了借款而抵押,总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到尽到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来都不会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所以只会规定借款额的上限,根本就不会规定下限。因而,这个犹太商人反其道而行之,以小代价换取了最大的保险,这正是他懂得变通的聪明。
社会瞬息万变,而一成不变的人,必然会被淘汰。因而,遇到疑难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变通,绝对不能太死板,要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的思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你眼中有泪时,灵活变通,可能就会得到快乐;如果前面就是悬崖,不赶快掉头,难不成还想直接跳下去?永远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束缚了头脑,一定要积极想办法。因为,只有学会变通,才能得到快乐人生。
春秋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孙阳,因为一眼就能辨认出是好马还是劣马,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写了一本《相马经》,并画上了各种马的图,用以记载他相马的本领。伯乐有个儿子,不如他一样聪明,但却想成为他这样厉害的人。于是,伯乐的儿子将《相马经》背得很熟,此时他认为他的本领像他父亲一样高超了。
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到一只癞蛤蟆,他想起《相马经》里一句话: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就是好马。再看这只癞蛤蟆,除了蹄子稍微小点,其他特征倒是很符合“好马”,于是他将癞蛤蟆抓回了家,并兴奋地对伯乐说:“父亲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知道儿子愚笨,哭笑不得地说道:“你这只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这就是成语“按图索骥”的出处。伯乐的儿子根据语言和图画来找好马,结果错将癞蛤蟆当作马带回了家,很显然,他就是不知道变通,不能将理论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应用,自然也不能找到真正的好马了。
萧伯纳曾说:“明智的人会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则会让世界适应自己。”只有积极动脑,懂得求变,才能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碍;而不会变通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四处碰壁,孤立无援。
易事其实也是难事,关键在于变通。拥有好思路,就可以开辟一条出路;只要一个小改变,就会看到很漂亮的风景;只要学会灵活处世,就可以做到进退无碍;只要坚持一份创新,就可以得到一次新生……变,是成功永不褪色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