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式思维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认识事物时,一定的心理活动通常会形成某种思维状态,从而影响或决定后面的思维活动。定式思维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策略。但如果问题条件发生了质变,墨守成规的解题者,往往很难产生新思维、作出新决策。
有这样一个问题:
抽屉里,放了黑白尼龙袜子各7只,如果在黑暗中去拿取,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拿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答案很简单,就是3只。可是曾经在4名大学生中有3个人给出的答案是:8只。显然,他们都忽视了一个关键点:相同与不同。既然要取出颜色相同的袜子,为什么会产生颜色不同的定式思维?这是受到题目中“黑白尼龙袜”和“各7只”的影响,根据数学的逻辑,人们可能会觉得要拿出8只才能拿到一双。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定式思维通常让人墨守成规,它会干扰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我们作出有失准度,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如果不能突破定式思维,我们将会与成功背道而驰,生活也不再丰富多彩。
在一个没人居住的房子窗台上有一只鸟儿,它不断地用头撞击玻璃窗,每次都被撞回。可是,它仍旧坚持不懈,每天大概都要撞上十几分钟才肯离开。大家都在想,这鸟大概是为了飞进房间,才不停地撞击玻璃。其实,鸟儿站的窗台边,有一扇窗是开着的,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只笨鸟。结果,有人用望远镜观察后才发现,在那块儿玻璃上粘着很多小飞虫的尸体。看起来鸟儿是在撞击玻璃,其实在享受美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一旦形成了某种固定观念,就会限定住自己的思维,在认识事物时出现障碍,就像人们自认为鸟儿很笨,而却不知道它在觅食。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定式思维具有愈发明显的局限性。在多元化的刺激下,如果不能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固执己见,就很容易闹出笑话;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被新时代淘汰。因此,我们在认知和判断时,要学会多角度去分析,从而全面、客观地作出解释。
美国有个科幻作家叫阿西莫夫,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年轻时曾经参加过好几次智商测试,总得分都在160以上,他也一直为自己的智商得意。
有一次,阿西莫夫遇到了自己的老邻居——一位汽车修理工。修理工和阿西莫夫说:“嗨,聪明的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商,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否回答正确。”
听到对方要考自己的智商,阿西莫夫很得意,说道:“当然可以。”
修理工说:“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他来到五金店时,他对售货员做了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看到后,先为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手指头。售货员会意后,拿来几颗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走出商店,之后又来了一位盲人。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他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听到后,立刻回答道:“盲人一定会这样。”说着,他伸出食指和中指,比划出一把剪刀的样子。修理工看到后就笑了:“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非要做手势呢?”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修理工继续说:“其实,我一早就知道你会答错,因为你接受过了太多的教育。可是,人并不是因为学习得越多反而变笨,只是因为得到了太多的知识和经验,更容易形成定式思维。”
在一些特定的经验范围内,定式思维并不会有什么错,但是跳出了这个范围,又将如何?世界很大,如果我们的思维被局限了,那将如何去探索世界的秘密和趣闻?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定式思维,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更灵活、更敏捷。老人们总是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人都觉得有道理,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些似乎有道理的经验不再适用,而需要用新的观念来解决。
定式思维就像一个圈,会限制我们的发展。很多人有时候会对机会视而不见,原因就在于他们被自身的定式思维束缚住了。只有走出这个怪圈,放飞思想,才能进入开阔的世界。
有空的时候做做下面的测试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1.在荒无人烟的小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太小,只能坐一个人。这时候,两个年轻人在同一时间来到河边,结果都乘这只船过了河。你知道他们是怎样过河的吗?
2.一个篮子里共有4个苹果,现在让4个孩子来均分。结果,分到最后,篮子里依然有个苹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分的吗?
3.不拔开瓶塞,也可以喝到酒,你知道是如何做的吗?(注:瓶子不能弄破,瓶塞不能钻孔)
参考答案:
1.两个人来自河的两岸,一个人过河,然后另一个再渡过去。
2.孩子们一人一个,且最后一个苹果放在篮子里。
3.只要将瓶塞压入瓶内就可以了。